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女生频道 > 第28年春是什么类型的 >海派小说是受到什么思潮影响

海派小说是受到什么思潮影响

作者:耳东兔子字数:6169更新:2023-03-01 11:37

1、海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代表诗人九叶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等。

3.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4.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6.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2、海派文学的起源

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的必然产物。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

3、中国的海派作家写作风格是什么?代表人物有谁?

海派又叫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开始步入成熟期。写作风格:体现现实主义,注重感觉表现的艺术手法,作品抹平深度而耽于表象,翻新感觉而不是作理性追问的艺术倾向,欲望的碰撞与纠缠(决定了新感觉派小说的主题)。代表人物: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4、海派文学的概括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2.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3.四十年代承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如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

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

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

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

感。

5、左翼文学,京派,海派对文学史的意义,从创作方法或创作风格分析。

一、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其中以茅盾为首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主要代表。

二、京派

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主要以办同人刊物而联系在一起,在创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主要是处于浓厚学院氛围的知识分子,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创作上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与时代性较强的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三、海派

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样式。承续了鸳鸯蝴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但又超越了鸳鸯蝴蝶派单纯媚俗的为文态度,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态和堕落。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6、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30年代“海派文学”的特征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另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施蛰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灯》等。“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它是一种租界文学、洋场文学,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历史文化现象。所形成的是一种‘才子+浪子’的文学

二、海派发展三阶段

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三、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

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感

一、都市文化意识

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二、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识

1.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

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7、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异同点

京派海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新感觉派是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灯》等。“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8、如何理解海派作家的俗人哲学?

海派小说既代表着现代市义的先锋性,又具有一定的消费娱乐性,也就是说,既个能完全等同于高雅又学,也与通俗的文艺形式相异的文学类型,都表明“海派小说”这一时期的海派作家对上世纪末英法唯美一颓废主义思潮和本世纪初深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日本的新感觉派和唯美派情有独钟。通过他们的翻译介绍,以及在生活和艺术上的刻意模仿,使唯美一颓废运动的两翼:“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生活而艺术”全面流传到上海,与享乐本义的大众文化潮流一起造成了唯美一颓废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把性与生育和分离的唯美一娱乐的性意识思潮反映一了在大都市的商品经济体制和生活方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性关系形式的要求,而与建立在婚姻制上的价值观根本对立。新感党派小说中颓废女人的形象和意象,显示出它对英法末世声色主题的延续,以及它们之间的义学渊源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电影作为刚刚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这一时期市民大众的本要娱乐方式,而且为追求生活西化的大众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示范。好莱坞电影的“声色之娱”也对新感觉派小说的主题内容、叙述、结构和描写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电影技巧的模拟,新感觉派掌握了表述现代空间经验(局部片断)和时间经验(快节奏)的艺术,创造了代表着20世纪现代小说实验和发展趋向的空间化的小说形式,而成为“一时的风尚”。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不仅形成了现代消费文化环境,也由于新式教育的扩大,中小资本家群体的壮大、新兴职员阶层崛起、新式文人的汇聚,文化消费主体开始从社会上层普及到中间阶层城市新一巾民大众。适应着新文学读者队伍的扩大,上海现代文化事业根据经济理性法则经营的性质,海派文人接受了现代社会中文人作为出版商的雇佣者、卖义为生的生存状态,从知识分子自誉为举托“经国之大业”的神圣角色,向社会雇佣者的职业化的世俗身份转变。新感觉派作家最初的作品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上层社会腐朽生活的揭露和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但随后则越来越多地体认了都市市民实用的、经济的、自利的日常生活意识和人的世俗性质,而疏离、反感甚至专事消解知识分子所一向强调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价值的神圣传统。在新感觉派重写历史英雄和圣人,张爱玲塑造城市俗人群,以及予且与苏青强调“为生存而生存”的“俗人哲学”中,表现了现代都市新市民虽自私但独立,虽世俗又有理性,虽物化还不失一种主动选择的主体意识,显示出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发展,其合理化、商品化、工具化的进程也日益渗透过人类的思维、精神的主观层次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趋向。从而体现了海派小说作为现代市民文化的滥觞----海派文化的意义载体或说是表征的精神特征,反映了知识化了的市民群体和世俗化了的文人群体相互间的影响和渗透,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分化的一个方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