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家父隋炀帝 >五九七章 木棉花

五九七章 木棉花

作者:圆盘大佬粗字数:4064更新:2023-08-25 22:47

这天晚上,杨铭还是住在冯玉致的寝殿,他是先去了独孤凤儿那里,完事了,才来这边睡觉。

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冯玉致扭着脚踝,这是扭着筋了,得一百天才能正常,三个月之内,杨铭是不打算跟对方行房的。

更衣的时候,杨铭突然望到衣架上有一件冯玉致的外衣,颇为精致,于是走过去,上手摸了摸。

这是棉衣啊?怪不看上去又软和厚实,就是有点粗糙。

“这是你从家乡带回来的衣服?”杨铭转身问道。

冯玉致躺在床上,闻言扭过脖子来点了点头,道:“是用吉贝做的衣服。”

“吉贝是什么?”杨铭好奇道。

冯玉致解释道:“就是木棉树果子里的棉毛做的布,我们岭南叫吉贝。”

你们能做棉布了?杨铭一脸诧异。

当然了,这个棉布,不是棉花做的,是木棉树的棉,所以做出来的棉布,质地堪忧,但暖和啊。

为什么岭南有呢?因为木棉树是亚热带植物,中国只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有这种树,这种树的果实打开之后,里面就是一团棉,但这是短纤维棉,主要是做填充物,做成衣服,对纺织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

真正可以做衣服的长纤维棉,得从美洲引进,印度引进的那个也是短纤维棉。

但是,中国古代的棉花,还真就是引进的印度。

“我这件外衣做了好几年呢,七十多个绣娘一点点织成的,”冯玉致道。

杨铭闻言,松了一口气,我就说嘛,岭南有这种纺织技术?感情是经年累月硬织出来的,那这就不会成为流通性商品嘛,怪不得样式这么简单,就跟个披风似乎的。

不过话说回来,华夏古代木棉纺织技术,还真就是岭南先搞起来的,代表人物就是元朝初年的黄道婆。

黄道婆是上海人,跑到了海南,然后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与江南融合,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

黄道婆纺的就是木棉花。

唐朝时候,广西的棉纺织技术,就很牛逼了,叫做桂管布,白居易有诗: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

从这句诗就能看出棉纺织主要在南方。

杨铭脱掉衣服之后躺在榻上,脑子里思考着关于棉花的事情,对于冯玉致探过来的手做了些什么,茫然不知。

大隋眼下,与西域交流频繁,天竺的棉花,肯定是传进来了,历史记载,非洲的非洲棉,大概是公元三世纪传入疆新,五六世纪传入中原。

现在不就是六世纪吗?非洲棉可是长纤维棉,用来做棉布是最好的。

眼下东宫属官,门下坊主事令史姚思廉,在历史上所著写的《梁书·西北诸戎传》中提到过:

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疊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这个白疊子,就是非洲草棉。

好家伙,明天一定得去内库瞧一瞧去,这玩意要是能够大范围种植,于国于民都是大利。

“好了,别乱摸了,睡觉,”杨铭将冯玉致的手挪开,然后转至一边睡着了。

他的后宫,目前来看,以冯玉致的颜值最低,不是说人家不好看,是其她人太好看。

如果今晚换成陈淑仪这么撩拨他,他肯定受不了,但是冯玉致嘛,魅力有限。

翌日朝会过后,杨铭便去了宫内的左藏库和右藏库。

这两个库是杨广和皇后的内库,名义上归太府寺管,但钥匙在太府寺一个小官身上,人家这个小官姓杨。

“太子要找从西域传进来的木棉,这里有没有?”云寿询问道。

大隋就是叫木棉,没有棉花一说。

姓杨的库管点头道:“有,宫后的花园前年就种了一些,今年也种了,不过种类挺杂的,不知道太子要找的是哪种?”

“你带我去看,”杨铭道。

皇宫的后花园,就在玄武门进来的那片区域,面积可不小,该有的都有,其中有一块地方,专门是用来种子培育的。

也就是从西域买来的种子,在这里试种。

杨铭一眼就看到了非洲棉,白花花的,眼下正好是收获期,不过嘛,当下是当做观赏植物的。

说实话,没什么好观赏的,牡丹不比这个强?

杨铭走过去揪下来一小团,在手里揉搓一番,不错,是长纤维棉,可以用来织布的。

我是真特么累啊,难道还要我改进纺织技术吗?

我没那个功夫。

杨铭将一团棉花握在手里,拿给元寿看:“这个能织布,从岭南、江南招募一些纺织工匠,好好研究研究,怎么去织布,当然了,还需要大面积种植,这个就不是你们太府寺的事情了。”

太府寺管手工业,管种植的,是民部。

说罢,杨铭看向杨姓库管,道:“这个木棉,是一年生吧?”

库管点头道:“回殿下,是的。”

一年生植物,就是一年之内发芽、生长、开花然后死亡,这就需要大量购进种子,先大面积种植,然后留种。

那么接下来,杨铭就得找管贸易的司农寺。

司农寺卿,本来是杨处道,受了点处分,降为了少卿,卿,现在是崔枢。

杨铭刚跨进司弄寺的官署大门,杨处道就先迎出来了:

“殿下啊,您等闲可不来我这里啊,快请入内。”

他是宗室,在司农寺干了半辈子,比较迂腐,能力也不行,但是他姓杨。

“崔枢呢?”杨铭问道。

杨处道呵呵道:“他去了民部,臣派人去喊他。”

杨铭笑了笑:“我听说你跟人家不太对付啊?有没有这回事。”

“公事上的分歧,这是难免的,绝无私怨,”杨处道赔笑道。

一个单位的同事,如果因为公事结仇,肯定会成为私怨,这是绝对的。

“你年纪大了,有些时候做事,不要太心抢,人家是给朝廷做事的,不要使绊子,”杨铭笑着说了一句带着警告意味的话。

宗室也是需要敲打的,他们仗着自己的身份,经常瞧不起上司,上司碍于他们的身份,也不好管。

杨处道赶忙嬉笑点头:“不会的不会的,殿下放心。”

进了司农寺,另一位少卿崔弘舟崔老五也迎接出来了。

他见到杨铭呢,有些不自在,虽然他们家有崔处仁在东宫任职,但还有个崔令姿,眼下被扣在东宫呢。

与太子的关系究竟是近是远,他们自己也很迷糊。

“将今年与西域贸易的清单都拿出来,我看一看,”杨铭在主位上坐下,吩咐道。

不一会,几名官员抱着一摞摞的卷宗上来了。

“太多了,就看高昌的,”杨铭道。

于是高昌那一份被单独拎了出来,呈给了杨铭。

高昌就是吐鲁番,那边的非洲棉种植是早于中原的,而历史上华夏引进的非洲棉也是从高昌买的。

“一斤木棉的种子,要三百二十金?”杨铭问道:“你们花这么多钱,就买来种在后花园?”

高昌那边,虽然现在五铢钱也算是流通货币,但是他们主要还是收金银,因为他们从别的地方买东西,人家要金银。

已经从民部赶回来的崔枢道:“这种木棉,是可以织布的,种在花园,也是为了观察其生长条件及过程,以备将来能够广泛种植。”

这是个干实事的啊,杨铭点头道:“你要是这么一说,这钱花的就不冤了,那么你觉得,适合在哪里种植呢?”

崔枢道:“观其特性,应在黄河、江淮流域率先试种。”

棉布,就算做出来,它也贵不到哪去,因为不够美观,不上档次,不会像锦缎丝绸那样成为高端货,但是对于普通平民来说,这是御寒的宝贝。

只要种植面积足够大,那么将来做成布,就贵不到哪去。

当然了,这是理想化,真想要全面铺开,没有几十年不可能的。

“你跟民部去协商,明年开始,让他们在黄河开辟一块棉区,先试种一些,看看情形,今年再多购置一些种子,”杨铭道。

“额加购的话,也购置不了多少啊,”崔枢道:“高昌那边,木棉的种子也不多,不会卖给咱们太多的,而且还不宜保存,买回来真正能培育的,不足三十之一。”

杨铭道:“那就能买多少买多少,这还用我教你吗?”

崔枢笑道:“但是得殿下批条子啊,动用黄金购买货物,民部可不认我们,得您出面才行。”

“正好我也要去一趟民部,你们三个都跟我来吧,”说罢,杨铭率先离开。

他自己过冬,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寻常百姓家里过冬,那可真是跟过鬼门关差不多。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这就是为什么年龄大的人总是熬不过冬天。

在大隋,年长者多集中在贵族阶层和南方,北方平民想活个大岁数,可不容易,冬天就是一道大坎。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东北地区很多都往南方过冬,那时候可是都有集中供暖了,就这,都扛不住。

虽然在朝廷看来,年纪大的人丧失了劳动力,对国家几乎没什么益处,但是对社会安稳,作用非常巨大。

有爹妈管着的人,他不会乱来的。(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