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众瞩目之中,众目睽睽之中,山呼海啸之中,群众下跪之中,冉闵登上了原先已经架设好的四方台,登上龙椅,安然坐下。
人已经全部到场了。
“开始吧。”
“铛”的一声,这场关乎佛道之争的法会便正式展开了。
道佛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
道佛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
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佛图澄自持身份,便伸手道:“你们先请。”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许谧与葛洪对视了一眼,便首先从蒲团上站起来。
许谧道:“贫道认为,老君见形中土,演教西方。道生佛,道为本佛为化迹,道大佛小。”
“好!”
“彩!~”
会场上支持道教的纷纷叫好喝彩,在一侧摇旗呐喊,给许谧壮壮声势。
佛图澄淡淡的应道:“对于这一点,贫僧不否认。然当年老子乘青牛西出函谷,一去不返,究竟是否道生佛,化胡为佛,就另当别论了。贫僧知道的,能证实的,就是我佛教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好!”
“彩!~”佛教这边的支持者也纷纷叫好喝彩,双方势均力敌,不过在中原,还是佛教的信徒比较多的。
许谧不甘示弱,又道:“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方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方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好!彩!~”
佛图澄眯着眼睛又回应道:“这是你们华夏的阴阳五行学说。所谓阴阳,何有尊卑之别?我佛慈悲,曰,众生平等,无有尊卑!”
“好!彩!~”
闻言,许谧不禁皱着眉头:“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夷狄胡人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华夷之间,种族不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此乃悖论!”
佛图澄淡淡的道:“华夷之别,始在人心之别。吾佛教不论文化,不论种族,不论出身,凡我教徒,皆得我佛庇佑。”
“哼!佛教之流入中土,每导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真人,你这就是在强词夺理了。国家之衰乱,首先在于人心之衰乱,何以怪在佛教头上?反倒是汝道教,先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而后又有各个道教流派鼓动百姓暴乱,居心何在?”
关于这一点,其实冉闵还是比较赞同许谧的说法的。
佛教在华夏的鼎盛时期恰好也是华夏衰亡的开始。
因为佛教的占用大量资源又不从事生产,所以每次佛教兴盛都会有很多人当和尚。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生产力下降,而消耗反而增加。
所以每次佛教的兴盛都会对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毁灭性。
华夏佛教的发展基于寺庙和广大僧众和信徒,寺庙的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大量僧人需要社会供养,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强大国家有能力在经济支持佛教的无限发展。
因为佛教的兴盛的背后就会对发展和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矛盾,历史上就曾因此而产生多次灭佛运动,佛教就会开始进入衰亡。
在场的和尚与道士经过了一番辩论,相持不下,谁都说服不了谁。
紧接着,葛洪又出来与佛图澄展开辩论。
“圣僧,葛洪这厢有礼了。”葛洪向着佛图澄行了一礼。
佛图澄回礼道:“阿弥陀佛。”
“无量天尊!”
佛图澄宣了一记佛号,葛洪便回以一记道号。
佛图澄首先说道:“贫僧认为,道称教者,实乃荒谬。凡立教之法先须有主。道家既无的主,云何得称道教?”
佛图澄认为道教不存在教主,认为道教不能称为教。
葛洪当然不能认怂:“圣僧何以说我道教无教主?便只道周孔对谈。周孔二人只是传教人。不得自称教主。何以故?教是三皇五帝之教。教主即是三皇五帝。”
葛洪首先从儒教下手,把儒家的根源进一步提前,讲周公旦与孔子皆不是教主,只是传经人,真正的教主是三皇五帝,所以人家的教派能够作为教。
但佛图澄亦是不甘示弱,又道:“二者案前汉艺文志,讨论今古坟典,总判凡有九流。一儒流,二道流,道无别教。总在九流之内。据此而言,无别立教。何以故?无教主故!若言以老子为教主者。老子非是帝王。”
“若为得称教主,若言别有天尊为道教主者,案五经正典。三皇已来周公孔子等,不云别有天尊住在天上垂教布化为道家主,并是三张以下伪经,妄说天尊上为道主!既其无主,何得称教。”
佛图澄举例《汉书·艺文志》说其中载了九流,道教只是流派怎么会是教,而且如果说是老子是教主,老子也不是帝王,如果说是道教经文中的天尊是教主,看五经正典,从三皇到周公旦孔子,也没有提及天尊的。
所以下结论天尊什么的是三张以后做的伪经算不得真经。
因此道教中不存在教主!
其实这里是扩大了儒教的含义,把教主认为成只有帝王以上的等级才可以做。
听闻此言,冉闵对佛图澄的恶感顿生。
在冉闵看来,对于一个真正教派来说,不是抬高自家的神去贬低别家神才是高明(像佛教讲老子是释迦之徒,道教则反过来),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实处,让人或寄以宗教安慰心灵,或者发扬自己之志等等。
辩论还在继续,但佛道之争依旧没能结束。
回到建章宫,这时冉闵在王后的椒房殿休息,董王后就不禁好奇起来:“闵哥儿,佛教道教,你究竟属意何教?”
“当是道教。”冉闵直言不讳地道。
“为何?”
冉闵淡淡的笑了笑:“原因有二。其一,道教是我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二,佛教大量圈地,又不事生产,存天理,灭人欲,于国家之长治久安十分不利。”
“那闵哥儿你会取缔佛教,让道教成为国教吗?”
董巧巧眨巴眨巴大眼睛,一脸好奇地看着冉闵。
董巧巧可是信仰道教的,所以她很乐意道教能在魏国扩张下去。
但冉闵却是摇摇头道:“国教?巧巧,在寡人看来,道教可以作为国教,但又有些不妥。寡人欲行内圣外王之道,圣为道,王为佛,圣道施于国内,王道施于国外,二者并用,方才是大道!”
在冉闵看来,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都可以利用。当然了,这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能够所向披靡,用的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但冉闵有信心能够驾驭这把双刃剑!
为什么冉闵心里更偏向于道教呢?
道教虽然因黄巾起义在北方遭到镇压而在魏国走向低潮,但在吴国仍受到崇奉。在蜀国,天师道还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晋代,著名道士辈出。东晋时,道教在南方飞速发展,形成三大中心:一是今江西贵溪市的龙虎山;二是今湖南的衡山,三是今江苏的茅山。
西晋末年,李特在梁州、益州领导流民起义,张陵的第四代孙张盛为了躲避战祸,带领一部分天师道徒众,由汉中迁居龙虎山,建立箓坛(道教收道士时授符箓的神坛),传播天师道。
后来,这里便形成南方天师道的中心。
与此同时,北方酷信道教的魏夫人存华,也为了逃避战乱,自洛阳南迁,最后隐居于衡山,修道、传道,后来被尊为“南真夫人”和“南岳夫人”。
南岳衡山因此也就成了南方的道教中心。江南自东汉末年以来,道教一直受到保护,因此信奉的人很多,其中包括士族名门王、谢、陶、殷诸姓及各级官吏。
因此,势力很强,影响很大。其中许多著名的道士多在今江苏句容、溧水东部的茅山修道炼丹,这里也就成为南方道教的中心之一。
但是,这时的道教仍然没有佛寺那样的建筑物。出家道士的修道和炼丹场所,依旧是石室、洞府或简陋的茅棚;不出家的信奉者,都在家中设一间“静室”,进行修炼。这与道教修炼,需要环境幽静有关。例如著名道士单道开,他就“好山居”。
升平三年(359),他从北方来到东晋所在地,后入南海郡的罗浮山(今广东增城市东)修炼,独处茅茨,寄情物外。年百岁,卒于山舍。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晚年入罗浮山修道、炼丹,优游闲养,著述不辍。他也没有道教观宇,最后是在茅舍中去世的。
许翙(音hui)先随其父许谧(音mi)入茅山学道,后转方隅山方原洞修炼,直到死去,也没有道观。
许迈开始不忍心远离父母,为了便于省亲,于是把精舍(道舍)建在余杭县的悬溜山(今浙江临安西南之九仙山);又于茅山建石室,修道其间。
父母死后,才转至桐庐县的桓山、临安县的西山(今天目山)修炼,都没有建殿堂观宇。
小道士更是如此。
道教虽然崇信鬼神,但由于没有道教观宇,而且多在深山,因此也就没有供奉神鬼偶像及烧香跪拜之事。道士平时主要是练习吐纳之术(即气功)、采药和炼丹,以求长生。
此外,就是进行一些生活方面的劳动。高级道士则著书立说,讲经传道。至于当时道教崇奉哪些鬼神,史书和道书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东晋末年,道教首领孙恩、卢循利用广大人民对东晋腐朽政权的不满,曾先后举行起义。
虽然得到广大道教徒和贫苦农民的热烈响应,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提出政治改革和改善人民处境的明确目标,而仅仅是为了取代东晋政权,加之缺乏军事训练,因而很快便被官军镇压了下去。
这给道教在南方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瞧瞧,这就是双刃剑!
道教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少,但是不像佛教一样教人忍耐,把血性阉割了。饶是如此,道教接济平民百姓,一旦天灾人祸起来的时候,道教可是闹腾得最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