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是想当昏君嘛?
这是杨清等人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念头。
而这念头,可把他们吓得不轻。
尤其是杨清。
他本已告老还乡,是萧云下诏书,将他请回朝堂的。
那他就绝不允许看着萧云自甘堕落,当一个昏君。
旋即,杨清的臭脾气蹭的一下就上来了,完全不考虑这是在君前奏对,刚坐下,他蹭的再次站起身。
这一次,他可就没刚才那么和颜悦色了。
他脸色暗沉,眼有怒火的对着萧云就掷地有声道:“陛下此言,难不成是想学那荒炀帝,当亡国之君嘛?若陛下执意想学那荒炀帝,那老臣今日便撞死在这大殿之上!”
看着作势就要一头撞死在奉天殿的杨清,萧云心里万般无奈,满脸无语。
这老头的脾气可真臭,就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
若真让他撞死在奉天殿,萧云就算不想当昏君,也得被千夫所指,成为千古第一昏君。
为了自己的名誉,萧云不得不急忙起身,挥手阻止道:“老尚书,别!朕何时说过要学那荒炀帝了?朕,只是与你们探讨一下历史罢了!”
“陛下,真不学?”杨清半信半疑的看着萧云。
萧云无语的用力点点头:“朕,不学!”
杨清这才相信萧云所言非虚,心里的石头也安然落地,随后他躬身道:“陛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陛下万不可放纵自身,学那些亡国之君啊!”
这就开始说教上了?
萧云心里无语的翻了个白眼。
不过嘴上还是连连答应。
并没有怪罪杨清。
安抚好杨清后,萧云坐下道:“亡国之君,不可学!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刚刚,尔等都各自阐述了自己对于亡国之因的看法。那朕也谈谈朕的看法。”
杨清他们听立马竖起耳朵,一脸认真。
萧云扫视一眼,面露凝重道:“在朕说之前,朕还得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每逢王朝灭亡之即,总是会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闻言,杨清等人不由皱起眉头,陷入沉思。
这次,杨清没第一个发表意见。
而是阎世书在沉思片刻后,面色沉重的率先道:“陛下,臣以为还是皆因皇帝昏庸,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更甚者直接推翻朝廷。”
萧云瞥眼看了看阎世书,也不否认,也不赞同,稍是沉默片刻后,挑起眼眉道:“那百姓为什么会活不下去?”
“皇帝昏庸残暴,滥用民力,苛捐杂税……”
阎世书侃侃而谈,说了一大堆,萧云越听眉头就皱得越紧。
这些,在萧云看来,都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了。
毫无新意。
而且,也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萧云听不下去,直接摆手,打断了阎世书,黑脸道:“这些,就不用阎侍郎来告诉朕了!”
说着,他扫视一眼,见无人要继续说话,他就轻轻咳嗽两声,清了一下嗓子。
随后一手扶着御案,身子微微向前倾,凝视着杨清他们,一字一句道:“刚刚你们说的那些,什么皇帝昏庸,滥用民力等等,在朕看来,真正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两个字,土地!”
土地!
这倒是十分的新奇。
杨清、夏元惟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不由好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新奇是新奇。
可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土地说法,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土地就那么多,不曾减少一分,也不曾增加一厘。
怎么就成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了呢?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陛下此言,恕下官不敢苟同!”
吏部侍郎第一时间起身,对着萧云躬身道:“我大胤地大物博,怎么可能会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陛下,老臣也不赞同!”杨清也起身道:“陛下的土地之说,实在是荒谬至极。”
接下来,夏元惟、阎世书两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把萧云的土地之说批得体无完肤。
不过萧云并没在意,也并没因此而恼怒。
他们会这样认为,是理所当然。
时代的局限性,让他们固执的认为王朝灭亡就是因为皇帝的昏庸残暴。
从未想过其根本原因。
而这,很大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其实也是土地的既得利益者!
不仅大胤,千百年来,凡是读书人皆受到朝廷的优待。凡有功名在身者,不管是否为官,皆有一定的免税额度。
这些人,因为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使得他们名下有着无数田地。
有的,是强抢来的,有的则是不堪朝廷重赋的百姓,主动笑纳的……
不管这田地怎么来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姓们失去了自己的田地,沦为了这些人的田奴。
他们倒是一个个赚的盘满钵满,却苦了百姓,苦了朝廷。
朝廷收不上税,国库空虚。
一旦发生天灾,朝廷可能连赈灾的粮都拿不出来。
而一旦这些受灾百姓饿极了,不造反才怪。
淮南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天灾面前,百姓是最无助的。
豪绅富商们可以跑路,可这些一辈子靠种地过活的百姓能跑哪去?
最终,只能沦为流民,甚至流寇。
待杨清他们说完,萧云才看着他们,心平气和道:“老尚书,夏元惟,你们一个是户部尚书,一个是户部侍郎。那朕问你们,太祖时期,在册农户有多少?而今,在册的农户又有多少?”
身为户部官员,管着天下钱粮和户籍。
若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答不上来,那萧云就要发火了。
杨清瞬间皱眉。
他上任不久,对此还真不胜熟悉。
不过夏元惟却清楚,他立马起身道:“回陛下,我朝太祖时在册农户七百八十二万户!现今,最近一次统计,乃是天德七年,臣记得乃是三百九十万户!”
轰!
杨清、阎世书他们听到这组数据后,顿时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他们都不是傻子。
此数据一出,立马就意识到这里面存在着巨大问题。
自太祖建立大胤到现今,已两百余年。
两百年间,虽偶有战争爆发,可大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
如此情况下,按说人口应该是越来越多才对。
可为什么在册的农户却比太祖时还少了近一半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