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十斤黄豆,汪爷爷家能做出至少三十斤的豆腐。
按照这个时代的物价,一斤大豆两文钱,十斤大豆二十文钱,二十文钱除以三十,相当于每斤豆腐仅是成本就文钱,再加上卤水等其他杂七杂八的,成本算到1文钱一点也不过。
但是做豆腐也是有日常损耗的,还有力气活运输费等等,所以不能单纯的以为就是一文钱成本,怎么也得算到两文钱上去。
按照之前的比例,百斤豆腐赚四百文钱,汪爷爷占六成,分二百四十文钱,两个孩子占四成,分的一百六十文钱,平均下来就是每人每天八十文钱,一个月也有2400文,近两银子呢,这可真不算少了。
相信长此以往下去,随着小刚子和小蹦子做事越来越顺手,每天做出的产量也跟着上去,他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于是在第二天下午,吃过晌午饭之后,小渔就和丫丫向老人辞行了。
鉴于她们给钱,老两口不收的情况在,小渔直接将十两银子放在了枕头下面。
之所以给这么多银子,是因为连续两天跟进,学到了做豆腐的方法,等同于花十两银子买下了这个方子。
老两口不容易,他们不能让人家白白付出。
是以小渔姐妹俩离开之后,汪奶奶收拾房间的时候,看到了那十两银子后,不由叹了口气。
“这俩丫头,也太客气了,哪里用得着给这么多银子?”
“丫头?”汪爷爷一脸懵,汪奶奶瞪了他一眼:“你这个马大哈,小子和闺女你看不出来?这俩都是闺女,漂亮着呢,估计是为了赶路,才女扮男装的,都是好孩子,懂事,虽然萍水相逢,但如果我们能有这么乖巧的孙女都好了,唉!”
小渔自是不知,在她们离开后,汪爷爷和汪奶奶,又感慨了半天。
因为是雨季,所以继续上路之后,又接连遭遇了好几场暴雨,但是每次降雨之后,天气就会凉快一些。
“一场秋雨一场寒啊!”立秋之后,雨水少了,姐妹俩的速度就上去了。
因为目标准确,又怕去晚了错过机会,所以这一路除了在汪爷爷家停靠两天之外,基本上每天都在不停的赶路。
有客栈了住客栈,没有客栈就住在荒郊野外,因为力气大,她还靠练习弹弓,打了不少的野味儿。
路过镇子,县城,府城,都会买一些干粮备着,好在炎国有那种专门为赶路人准备的干粮,比如石头饼,土馍,这些干粮的显著特点就是干,也谈不上好吃不好吃,但是能果腹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她有时候也会借用客栈的火灶,煮一些鸡蛋,她备的有咸菜,这一路倒是也没有受多大的罪。
近三个月的奔波后,终于赶在八月初(阳历9月左右),千辛万苦的到达了京城。
因为她原本就是打算在京城发展的,所以到京之后,先去找掮客帮她物色农庄,她没打算住在城里,而是打算住在城外的农庄里,一边种地,一边想做生意的事儿。
在客栈住了两天左右,掮客就找上门了,他们驾着马车到城外十里开外的农庄附近,看了一个占地十五亩的农庄,这个农庄里有自建房子和院墙,整体还算安全,是城里的富户缺钱才卖的,价格还不低……
------题外话------
今天6更更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