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诸天之我是沙悟净 >753 再起大军

753 再起大军

作者:目自翕张字数:2170更新:2022-03-08 05:15

先不要订阅,稍后修改。

先不要订阅,稍后修改。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而党项人一向依附大宋,著名的将门折家,就是党项人。

而李元昊突然造反,让大宋怒不可遏,立即决定派兵讨伐。

本来最好的主帅人选是折家人,折家一直驻军西北,和西夏紧挨着,只需一道圣旨,就能马上出兵。

可是因为折家是党项人,大宋朝廷难免心存疑虑,万一折家投靠了西夏怎么办?那样的话,不但无法讨灭西夏,反而送去了大批的兵马和地盘。

除了折家之外,西北还有一个种家。

但折家既然不可靠,那就只能用种家监视他们了,一旦派种家去打西夏,万一折家在后面捅一刀怎么办?那比折家直接投靠西夏损失更大。

因此,朝廷还是决定从汴梁派兵,而这个主帅的重任,理所当然的落在了杨延昭身上。

杨延昭已经在家赋闲好多年了,已经成了富贵闲人,身材都开始发福了。

更不巧的是,他不久前生病了,下床都困难,更何况是出征。

宋仁宗也知道杨延昭病的不轻,可除了杨延昭之外,还有谁有资格率领大军?还有谁有足够的威望,压制住折家和种家?

没奈何,宋仁宗只能连续派人来劝说杨延昭,请他出马。

如果杨延昭真的拒绝了,以宋仁宗的性格,也真不会强迫他。

但杨延昭能拒绝这个任命吗?因为宋仁宗说的有理,除了他,没人能整合西北的军队。

可骆天明不这么想,先劝住了杨延昭,让他不着急做决定,然后自己带着穆桂英,进宫去拜见宋仁宗。

他说服宋仁宗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在大宋征讨西夏时,辽国会是什么反应。

按理说,西夏是从大宋叛离出去的,大宋征讨叛逆名正言顺。

但问题是,西夏的出现,对辽国是莫大的利好。

且不说西夏所在的地盘也是产马地,西夏叛离,大宋就更没地方养马的,就说大宋多了一个敌国,就会被牵扯很大一部分精力,辽国就能趁机从大宋身上搜刮好处。

因此,大宋这次不仅仅是征讨叛逆,更主要的任务,是防备辽国大军压境。

要抵御辽国的大军,谁能胜任?舍杨延昭其谁?

西夏远在甘肃、宁夏一带,距离汴梁远得很,就算是不能讨平,也只是疥癣之疾。

而辽国的边境距离汴梁又有多远?中间还无险可守,一旦被辽军冲破防线,当真是几日之间就能兵临城下,才是心腹之患。

所以,骆天明建议,杨延昭留下防备辽国,西夏另派别人,并且主动请缨。

除了杨延昭之外,其他大宋将领的威望都不够,相比之下,骆天明算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因为骆天明的奶奶佘太君,其实就是折家人,两家算是姻亲。

即使在正治当中,姻亲关系是相当不可靠的,连父子兄弟都能反目成仇,姻亲算个屁?

但有这么一层关系,好歹能说上话,就比没有强。

虽然骆天明说的有道理,但宋仁宗还是犹豫不决。

骆天明虽然名声也不小,但从没单独领军作战过,而平灭西夏之战又关系着大宋的颜面,万一他失败了,大宋颜面何存?

当宋仁宗问他,有把握灭了西夏吗?骆天明还真不好回答。

历史上的西夏,生命力可顽强的很,不但熬死了北宋,还熬死了辽国,连金国都只比他们晚了几年也完蛋了。

而李元昊此人,虽然人品极其恶劣,行事极其凶残,但不得不承认,他能立下一国,确实是有真本事的,野心和能力都不缺。

这样一个人,骆天明要想灭了他,谈何容易?

但骆天明这一世既然生在杨家,就不能眼看着杨延昭去死而不管。

因此,他只能咬牙道:“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剿灭李元昊,臣就自请削职为民!”

宋仁宗虽然仁慈,但却不是傻子,立即一瞪眼道:“你想得美!你这家伙的懒散劲儿,要是把你削职为民了,怕是你求之不得吧?”

宋仁宗年纪不大,比骆天明还小一些,但毕竟年纪相若,说话也就比较随意。

可他毕竟是皇帝,他可以笑骂,骆天明却不能没有尊卑,只能笑笑而已。

宋仁宗考虑了半晌,还是让骆天明和穆桂英先回去,他要和几个重臣再商量一下。

那些文臣听了宋仁宗转述的话,也觉得骆天明说的有道理,确实要防备辽国。

但是,不能因为防备辽国,就将西夏轻轻放过。

此时西夏刚刚建立,正是立足未稳,全力一击就能灭了他们的时候。

如果让骆天明这个小年轻挂帅,怎么能算是全力?恐怕只能算三成力道吧?

若是不能灭了西夏,大宋的颜面受损也就罢了,关键是又多了一条需要防备的战线,每年要多花费多少钱粮?

因此,大臣们议来议去,觉得还是让杨延昭去打西夏,骆天明和穆桂英镇守宋辽边境。

毕竟骆天明在辽国的名声也不小,对辽军还是有威慑力的,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

宋仁宗和大臣们议定之后,直接以圣旨的形式下令。

既然圣旨已发,这事就算是定了,没法更改。

这让骆天明勃然大怒,让重病在身的杨延昭西征,这特么不是想让他去死吗?万一杨延昭死在了半路上,还西征个屁?还白白搭上杨延昭一条命。

可惜他此时说什么都晚了,杨延昭也毫不犹豫的接了圣旨,让骆天明只能无奈长叹。

杨延昭率领大军出征这一天,以佘太君为首的杨家众人,如同送葬一般,送杨延昭出城。

佘太君也对朝廷的这个决定很不满,知道儿子这一去就再也见不到了,自然不在乎朝廷怎么看,故意摆出这么一副阵势,给满朝文武难堪。

宋仁宗也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目送杨延昭,看着杨延昭颤颤巍巍的样子,心里也后悔的不行。

杨延昭都病的这么厉害了,旅途劳顿都受不了,还打什么仗?

可惜还是那句话,君无戏言。

既然圣旨已经发出,连皇帝自己想收回都不可能,只能一错到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