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正德大帝 >第175章 勤劳的汉家百姓

第175章 勤劳的汉家百姓

作者:一夕秋月字数:3167更新:2022-05-09 15:56

百姓们最喜欢的就是黄土地,别的都诱惑不了他们。

何况。

跟着张璁来塞外的都是无地流民。

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自己的土地,和一个能安定下来的家。

不然,他们也不会跟着张璁跋涉千里来塞外,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想有口饭吃。

如今能有自己的田地,就等于让他们有了安家立业生儿育女继续为人的机会。

一听说县太爷要给他们分这里的田地,给他们重新登记户籍,他们也都知道自己要在这里重新安家,筑造起来城内的建筑来自然是十分积极。

当然,跟随张璁来塞外玉林城的不只这些无地流民,还有一些士绅背景的商人。

因朱厚照下旨以玉林乃塞外新城需要振兴为由,所以取消了内地边镇时商人出边贸易所缴纳的重课之税,而只让户部收一种低税率的印花税,以鼓励商人来塞外屯田经商。

倒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有远见的商人不顾塞外风险跟着张璁一起来玉林。

虽说商人内迁最主要的原因是开中法改制,但和边镇官府军队盘剥太狠也不无关系。

在此之前,朝廷为控制边镇经济,防止商人资敌,而在边镇加以各种苛捐杂税,以补军需,使得很多商人宁愿走私也不愿意走官府规定的合法贸易渠道。

毕竟后者利润会变得很少,而使得官府控制的贸易活动日渐冷淡,而走私反而越来越猖獗,使得朝廷反而更加不好实施对蒙古人的经济控制。

如今,朱厚照下旨在塞外玉林城采取统一税率并低税征收,自然给了商人有利可图的机会,而且,朱厚照让张璁告诉这些商人,这些商人在玉林所开发的粮食与矿产将统一由皇家工业公司与皇庄直接收购,而避免商人直接在运回关内时被官府盘剥。

如此,也使得一些商人们更加愿意出关开发关外之地,对于可能随时面对鞑子劫掠的风险,他们自然是不怕的,只要有高额的利润,就算是豁出命,重利的商人们也敢干,即使在两国交战时,他们都还敢对敌国进行商业输出,何况这些。

当然,愿意跟随张璁来塞外开发玉林城的,不只这些因为朱厚照的低税率政策鼓励而来的商人,也有官僚资本背景的商人因为得知朝廷要恢复开中纳粮取利的制度,而也提前跟着来塞外屯田屯粮的,以便将来谋取盐利。

其中,便有内阁首辅焦芳与司礼监掌印刘瑾等的人跟着来到塞外玉林城,准备抢占塞外土地。

朱厚照也通过各种情报渠道知道这些能提前把握朝廷政策动向的官员们会让自己家人先去塞外抢占地盘。

但他没有阻止,他相信这些朝廷官员们背后的家族在抢占塞外土地后,肯定要支持强大军备灭掉鞑子才行,甚至还会替自己整顿盐政,因为他们在塞外土地目的并不是在乎塞外的粮食,而是在乎用粮食换来的盐引。

除了无地流民和商人,张璁还从东厂以及三法司那里要来了一批犯事的儒士。

这些人要么是因为牵连进逆党一案而又罪不至死者,或者还未被朝廷来得及处决的,要么是犯了别的过错的;

特别是在考成法实施以后,因为按各地按察使司官员和中央三法司官员拼命提高刑事民事案件的办案效率,使得很多儒士因为什么通奸逃税以及乱伦之类的被抓进了大牢,大部分是生活作风问题,也就是文人们通常会犯的那些毛病,不追究自然没什么,但追究的话也能拿来治罪凑凑政绩,而使得坐牢待处决的儒士读书人越来越多。

不过,张璁没想到,他一道想让朝廷给些犯事的儒士去边镇教化塞外牧民和兴学办学以达到人尽其用目的的奏疏,竟很快得到了朱厚照的批准,且让内阁票拟,可以给这些染上恶习而不知圣人教诲的儒士一个下乡改造的机会!

所以,现在的玉林城有儒士、商人也有无地流民。

为避免这些人结成乡党不利于自己这个知县统治,张璁将这些人进行了打乱重新编排,每坊中既有贫穷如无地流民也有富贵如官绅家商人。

接着,张璁在让各坊自己推举出一坊间里长。

读书人即便再被人不耻,但在文盲率很高的大明依旧是受百姓敬仰的,因而,基本上各坊里长基本上依旧是这些儒士。

朱厚照在得知此现象后,也没有排斥这种现象,毕竟知识分子总是容易成为领导者,也适合成为领导者,朱厚照不可能组织他们在塞外再次成为剥削者的现象,他只要求统治那块土地的人是大明的人。

而在那块土地的生活的人也是大明的人,而且得拥有基本的权利,这样才能让这些人知道做大明的子民比做其他国的子民好。

一旦大明有一天陷入了危机,他们才会感受到亡国带来的巨大痛苦。

在修建玉林城城内建筑的同时,张璁便开始带着自己的佐官幕僚胥吏以及各坊里长和各户户主开始去玉林城外划分耕地。

因为近卫军第一师就在附近扎营,且近卫军的骑兵也早已放哨于百里之外,所以,张璁等人也不担心有鞑子突然出现时,而来不及回城,也就只安心做着分田的事。

按照,内阁与户部参考玉林以往地利和每口百姓最低需求的生存资料等因素,给玉林城初步制定的分田规则是每口成年男女四十亩口分田,十亩永业田。

前者可以种五十年然后归于官府,再由官府重新划分或者让你继续种。

而后者则是属于自己的私产可以传给子孙也可以卖掉。

玉林城在正统以前本就是大明的土地,而且是卫所军屯之地,但如今因为军屯内迁,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无主之田后,分起田来倒也容易,不用担心影响边镇军事地主的利益。

不过,也因为玉林一带以前就是大明卫所军屯之地,良田倒也不少,即便是数千士民分了后,也还有余下数万亩田地以及大量牧地与林地。

张璁把这些土地全部划归了官府即朝廷所有,但鼓励士民承包,承包这些土地耕田屯粮也好还是开矿也好,哪怕是只承包林地打猎伐木都行,除了承包价不一样外,知县张璁不会太严格限制承包者在这些土地上的经营活动。

于是,跟着张璁来玉林的商人们便都承包下了官府现在还无力开发的田地以及矿地,使得玉林城的产业从一开始便显得多元化起来。

当然,皇家工业公司的人也跟着来承包了一处矿山,并且承包了这里的一处最大的铁矿,以为大明日益增加的铁矿需求提供更多的铁矿石原料。

玉林城的第一所社学也新疆起来。

不过,作为京师大学毕业的张璁改变了社学只读三字经的启蒙教育方式,引入了简单的算术和常识课,且请专门的人予以教授。

理由是现在玉林的社学面向的都是平民的孩子,而这些将来这些平民之子大部分很难考上举人进士,再授其圣人之道时当也授予其谋生之道,就算将来中了举人进士也是对自己益处的。

因玉林城乃是新建之城,又是在塞外,而张璁又是朱厚照亲自培养的京师大学学生,自然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鲁子民没想到他会在这塞外扎下根来,他最初只是因为全家饿极了没有饭吃,而不得不接受一位叫张璁的县太爷要求帮其干活而让全家有口饱饭吃而已。

但他没想到因此却跟着这位县太爷来到了塞外,不但全家人活了下来,还分得了土地。

作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鲁子民而言,他对别的东西没什么概念,但却知道土地的珍贵,也知道在自己家乡淮扬,一亩田要值十两银子。

而自己现在有百亩田地,等于朝廷给了自己近数十两银子,因而,他现在对县令张璁与朝廷是尤为的感激,看见张璁也会心甘情愿地主动下跪磕头。

张璁因为受过京师大学的新式教育,受不了被大明的百姓天天当菩萨一样叩拜,才强行下令玉林百姓除被传上公堂和大礼外,不用行跪拜礼,理由是边镇布价不菲,以免脏了衣服,常洗容易让衣服损坏得快。

而张璁倒也因此得了个爱民的名声,得到朝廷嘉奖,使得其他地方的官员,也因此纷纷效仿,以表明自己也是爱民的。

鲁子民现在最看重的事就是自己家新得田地,为了早日种上粮食,甚至同许多百姓一样不顾玉林知县张璁为防止鞑子夜袭而要求百姓酉时必须回城的禁令,有时候直接半夜悄悄出城或者夜宿城外,为的就是早一天拔掉田地里的草早日种上自己的庄稼。

即便为此触犯禁令而被鞭笞,他们也心甘情愿。

大明百姓的勤奋度是令人吃惊的,为了让自己早日拥有自己的粮食,玉林城周边荒芜的田地以惊人的速度被复耕了出来。

杂草仿佛在一夜间就被拔出干净了一般,甚至还踩出了无数条羊肠小道,为将来的官路建设打下了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