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桑来长安后,因与姜素投缘,便住在与之相邻的小屋,偶尔两人也会挤在一处夜谈。
起初朱氏没说什么,估计是瞧姜素难得这般欢喜,因而默许了姜老头的做法。
然而自从姜大郎的双腿出了意外,需要卧床静养,孟桑就接替了他的活计,逐渐开始在后厨掌勺,又得了许多食客的赞扬之后,朱氏一改原先的和善模样。
不仅言语里含影射沙、夹枪带棒,并且只要一瞧见姜老头与孟桑切磋厨艺,她就会火急火燎地赶姜素来一旁陪着,生怕姜老头会私下传手艺给孟桑。
赶巧,姜素与青梅竹马的刘家二郎早有婚约,商议要在今年完婚。再加上刘二郎失恃失怙,家中舅母不是个好相与的人。朱氏心疼女儿,早就盘算好让小两口住在姜家。
因而自七月中旬,她就多次隐晦提及要让孟桑早些搬出去。
后院,两人一蹲一立,还未等孟桑回答,朱氏就跟等不及似的,狠狠翻了个白眼。
她皮笑肉不笑:“莫不是真看上了我们家这不入流的小食肆,想哄公爹……”
话未说完,屋内传来姜大郎一声怒喝:“六娘!休要胡言!”
朱氏听后面色一冷,顾不得旁的,厉声喝骂回去:“好你个姜大郎,为了个外人来呵斥你娘子!”
“我难道说错了不曾!自打她来后,日日缩在后厨,偏还得了公爹青眼!什么切磋庖厨技艺,分明就是公爹瞧不上你这不开窍的榆木脑袋,要把姜家的祖传手艺教与他人!”
姜大郎素来是个嘴笨憨直的性子,哪里顶得住如此狂风暴雨,当即不吭声了。
而朱氏骂到火气上头,顾不得还有孟桑在场,或是在大堂后厨忙活的姜老头和姜素,声音愈发大了。
“什么姜记食肆是因为有新厨娘才客若云来?笑话!分明是公爹偷偷将手艺传给她,方才有当年的热闹模样!倘若你这废物脑袋开了窍,又怎会让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得了便宜!”
“莫要忘了,当年买下这间屋舍的银钱里,大半都是从我嫁妆里出的,谁都别想抢了去!”
朱氏叉着腰,嗓门大,语气又凶,直让离她最近的孟桑觉得脑门疼。
“婶子!”孟桑捧着干净碗碟起身,用尽全力喊住了朱氏继续往下的势头。
朱氏顿住,似是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说话太重,飞快地扫了一眼孟桑。随后像是较上劲儿一般,她抿唇死死盯着孟桑的眼。
孟桑长长舒了一口气,缓道:“幸得姜家阿翁、姜叔和婶子收留,孟桑不是个不识趣、不知感恩图报的人。”
“婶子安心,素素成婚是大事。我已寻到活计和住处,会在五日内搬出的。”
听了如此确切的话,朱氏一时没了声。她拧眉站了片刻后,留下一声冷哼,自顾自去大堂陪姜素。
被留在原地的孟桑叹了口气,捧着洗干净的碗碟回后厨。
-
后厨里只有一个精神抖擞的布衣老叟,正板着脸坐在灶台后头。
正是好心收留孟桑的姜记食肆店主,名唤姜田,旁人大多喊他一声姜老头或是姜厨子。
此间有一方方正正的大灶台,能同时起四口锅。
姜老头掌火的灶上正熬着一锅鸡汤,“咕嘟咕嘟”从锅盖边散出白气,而姜老头眼帘半垂,似是在打盹。
约是听见动静,他撩开眼皮,眯着眼望过来。
见是孟桑,姜老头扭头继续盯着灶火:“半大一女郎,脾性倒挺好。”
孟桑笑笑,将碗碟一一放好:“我本也气不过,只觉得冤枉极了,婶子缘何如此提防我
“可见多了,就会忆起幼时好几次被邻家孩童欺负,我阿娘气极,直接拎着棍棒找上门去,为我寻个公道爽快。”
“如此一想,多少能体会几分婶子疼惜女儿的慈母心,艳羡不已,也就看开了。”
提起往事故人,一老一少不约而同念及生死未卜的孟家夫妇,后厨顿时安静下来。
听说那是铺天盖地一般的沙暴,寻常人哪里活得下来?凶多吉少啊……
良久,姜老头长长呼出一口气,狐疑地问:“你真找到了活计和住处?”
这老翁!年纪大了脑子却不糊涂,心里头清楚得很!
孟桑搁下锅盖,苦着脸道:“哪里这么容易?方才不过是让婶子安心,图几日清净罢了。长安酒楼食肆虽多,但几乎不招女子为庖厨,只缺洗菜洗碗的帮工娘子。”
姜老头半晌没说话,也不知是清楚其中的难处,还是由于孟桑交代得太老实,因为噎住。
半晌,他才幽幽道:“你先别管这事,且去做宋都知的吃食。”
孟桑隐约品出几分他会帮自己找活计的意思,当即追问了几句。
哪晓得这老儿嘴巴严实得很,半个字都不愿多说,孟桑只好乖乖去准备吃食。
“都知”一词是对名.妓的称呼,她等会儿要为之送吃食的宋都知,便是平康坊南曲最为有名的妓.女之一,极擅诗文。
宋都知名扬长安,常被高官贵胄请入府中作陪,自是什么金贵东西都吃过。为她做的吃食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得尽量是新鲜玩意,切中对方心意,这可不是什么好办的差事。
孟桑是真得感谢上辈子喜欢研究美食的自己,以及万能可靠的互联网。前世身为社畜,只能每天用各式各样的美食来抚慰身心,哪晓得日后会因为猝死而穿到古代,得以大展身手呢?
虽说身为皇太后的前辈拿了一个宫斗甜宠大女主剧本,但自己这个美食种田的休闲路子也很舒坦嘛。
不过,幸亏前辈没穿得太早,使得这些新食材出现不过二十余年,大雍的厨子们尚且研究不出多少花样,这才给了她一丝可乘之机。
幸哉,幸哉!
今日要为宋都知做的吃食,是后世常见的凉皮。
孟桑取来昨夜准备好又已沉淀了一夜的洗面水,去廊下倒掉最上层的清水。她的手极稳,活儿做起来也细致,直至清水几乎去干净,盆地渐渐露出白色面浆后,方才收手。
随后回到灶上,起锅倒水。
“要什么火候?”灶后头的姜老头问了一声。
孟桑笑道:“越旺越好,劳烦阿翁。”
待到锅中水大火煮沸,再将方才的面浆搅匀,便可以开始蒸面皮了。
锣锣是她前些日子找匠人做的,底部平整,质量上乘。虽说价钱贵了些,但宋都知出手大方,羊毛出在羊身上,孟桑着实不心疼银钱。
锣内刷油,倒上一勺面浆,先摇匀后放入沸水中烫过,随后迅速拿起来继续轻晃,再烫,直至底部面皮厚薄均匀后,便可放入锅中,盖好锅盖大火猛蒸。
蒸凉皮这一步并不难,除了细心之外便是耐心。不论是前世,还是来到这里,孟桑都没少自己做过凉皮,因此动作极为娴熟。
灶膛里,火烧得极旺,不多时便可先去锅盖,取出锣锣,放入凉水中起皮。
如此,一张透亮薄弹、带着微微面香的皮儿便做好了,而之后要做的,是不断重复蒸面皮这一步。
恰在这时,姜大郎拄着木拐,从后院慢慢走过来。他的腿脚经过静养,已经好了大半,近日常来后厨坐着烧火。
寻常厨子遇见了什么新奇吃食和做法,逮着机会便想学上一手。而姜大郎素来是个憨厚人,从来不会多探究别人的手艺,也总因为这个实诚性子被朱氏骂“木讷”。
他经过孟桑身边时,还歉声为朱氏说了句对不住。随后一步步挪到灶后,说是要帮忙烧火。
姜老头没说什么,让开位置,自然而然地走到孟桑身边。他仅看了一遍是如何蒸的凉皮,又问了一些其中关窍,便自然而然接过这活。
“你且去做别的。”老头笃定道。
相处两月有余,一老一少经常交流厨艺。孟桑晓得姜老头是个什么性子,直接放手,自去准备凉皮所用的胡瓜①、料水等物。
忙活到辰末巳初,孟桑将姜老头备下的面皮切条,上面铺好胡瓜丝、面筋粒等物,再浇一勺料水,只待辣椒油到位,便大功告成。
油并香料烧到滚烫,打着圈儿浇在盛有粗细两种辣椒粉与白芝麻的碗中,热油与香料相遇的刹那间,激出大量沫子,而辣味并着各色香气在空气散开,不容抗拒地闯入鼻腔中。
趁着泡没消,再打圈儿加入一小勺酢②,分批次倒入剩下的热油,才得了一碗颜色红亮、香气逼人的辣椒油。
姜老头不是头一回见孟桑做辣椒油,仍然忍不住抚掌赞了一声好!
而姜大郎没从灶台后头出来,但也不禁附和:“桑娘此物做得极好,配上馎饦,忒香!”
孟桑翘起唇角,又快火炒了两道时蔬,将几道吃食与乌梅饮子逐一放入提盒之中,准备给宋都知送去。
-
平康坊与宣阳坊相邻,姜记食肆又临近坊门,走过去并不远。
穿过两道坊门,沿着十字街走到南曲,看到一所匾额上写有“宋七家”的四进大宅,便是到了宋都知所在之处。
门口,有一年纪不大的仆人来回踱步,瞧见孟桑来,便如同见着救命恩人一般,急匆匆迎上来。
“谢天谢地,孟小娘子总算来了!今日七娘起得早,问了几回孟小娘子何时来,某正想着要不要去宣阳坊找您呢!”
说着,他伸手接过孟桑手里的食盒,如往常一般在前方引路。
宅子占地不小,从门口走到宋都知所住的独栋小楼,还是有些脚程。沿途不怎么见着人,大多妓.子都在各自屋内休息,想来未曾起身,屋外头只有仆役婢子在做扫洒活计。
待上了二楼,推门就瞧见美人随意挽着一头青丝,身着轻薄纱衣,靠在窗前百无聊赖地打量行人。
正是宋都知,宋七娘。
因是听见上楼的脚步声,她懒散地扭头看过来,见了孟桑与食盒,双眼一亮,不过开口所言却与吃食无关。
“小桑儿,我托人给你寻的活计有眉目了,就在国子监食堂③,你要如何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