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驸马正文卷第一百六十章战事四起又谈了良久,周显看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
宋应星把周显送到门外,“忘筌,有件事和你商量,能不能把暂借给我?”
周显愣了一下,“你要他啊!”
宋应星点了点头,“小隐年纪虽小,却有惊艳之才。老夫年纪大了,想收一个关门弟子,让自己所著有所传承。所以,就心生了这样的奢望。”
周显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转向夏完淳,“小隐,你愿意吗?”
夏完淳挠了挠头,“督帅,长庚公跟我说过。我确实也想跟长庚公学点东西,但又想跟着督帅您。”
周显看他一脸纠结的样子,淡淡笑道:“你还小,就应该尝试些新的东西,这样今后才能博采众长。暂时跟着长庚公吧!若是今后烦了,再回济南。”
对于穷人来说,最难熬的是冬季。又冷又饿,很多人都因此而丧命。
得益于黄宗羲用粮换盐的方案,那些富商、乡绅拿出了不少粮食。不仅缓解了周显军中的粮草危急,还有富余的拿出来赈济贫民。
虽然在山东依旧因为饥荒,不时有叛乱发生。但因为官府镇压的快,规模也小,没有引起什么大祸。
春收之后,府库逐渐充盈了起来,山东各地开始扩大种植土豆和红薯。石尊义向周显保证,等到秋收之时,山东的饥荒问题就能完全解决。
春收不仅让周显这边缓过劲来,同样的也有满清。
四月中,吴三桂从四川运了不少粮草到陕西,暂时缓解了他和满清之间的矛盾。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南京,约定共击湖广闯军,但前提是大明皇帝下令让曹变蛟撤出四川。
两面三刀的功夫,吴三桂玩的十分纯熟。
五月,军粮充足的多铎再次向河南的闯军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朱仙镇一带大战一番,闯军再次战败。一部退回开封城中,另一部东撤回到归德府睢州。
多铎以一部清军占据陈留,截断了睢州闯军和开封之间的联系,同时派出精骑深入归德府境内。
郸城、鹿邑、夏邑、虞城接连而降,使睢州和商丘彻底沦为两座孤城。而这支清军驻扎于夏邑和永城,防备着徐州和定陶方向的周显军。
刘体仁心忧开封,数次出兵,欲要击败归德府内的清军,再引兵救援开封。
但多铎却令博洛率数千精骑陈兵于杞县,摆好了随时进攻睢州的架势。每当刘体仁出兵,博洛就引兵向东,截击其后路,
刘体仁不但没能救得开封,而且连商丘和睢州都有被清军攻破的可能。
万般无奈之下,刘体仁派出使者前往济南,去向李岩求援。
张存仁率十数万汉军在前,博洛率数万清军在后,从东、南、北三面围住开封,只剩
汉军日夜进攻,扰的开封城内一日三惊,军心浮荡。
李岩下令让马宝率近两千骑兵从孟津渡过黄河,活动于偃师、巩县一带,袭扰清军粮草。同时,从济南征调一营士卒紧急前往卫辉府。会和陈子龙手下的一营士卒,陈兵于陈桥、陶家店,在当地修堡驻守。
刘宗敏率部进入南阳,在唐河一带与鳌拜对峙。两军交战多次,但刘宗敏始终不能击败占据骑兵优势的鳌拜,更不敢轻易派兵北上。
两军沿唐河一线对峙,各有胜负,但形势对闯军明显不利。
陈子龙的剿匪计划进行的还算顺利,至少明面上,比较大的匪寇都被清剿干净。剩下的要么逃进深山,要么逃入临近的彰德府内或泽州,投靠清军。
收拢各地匪贼,姜瓖实力增强,缩在山西妄图保存兵力。最后在多尔衮的严令下,姜瓖才不情不愿的出兵。
姜瓖下令让部将杨振威率一部人马进攻怀庆府,而他亲率主力大军增援从武安一线进攻彰德。
很快,磁州、临漳失陷,彰德府内只剩安阳一城还在陈子龙手中。
杨振武也攻陷了怀庆治所沁阳,而河南清军也渡过黄河进攻孟县。逼的马宝撤回黄河北岸,和唐琦合兵之后撤往武涉。
一月不到,黄河北岸三府之地便失陷了一府半。这里面固然有清军实力强大,周显军在当地驻兵不足的原因在。但更重要的是,周显从闯军手中接管三府之后,始终没有获取当地的民心。
即使陈子龙之前拿出了不少粮草赈济他们,但这样的恩惠不足以他们为之效死。在他们眼中,谁强大就顺从谁,活下去远比其他的更加重要。
他们结社自保,只相信自己的乡族。无论谁来了,只要不过度压迫,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表达顺从。
这无关乎其他,只在于人性。
与其相反的,在陈子龙统治的核心区域卫辉府内则是完全不同。他一声令下,就有数千青壮踊跃从军。而各地乡勇也纷纷拿出武器严守各县,做好了抗击清军的准备。
实心以待,恩惠到了,百姓还是能分的清好坏的。
在攻陷临漳之后,姜瓖大军转而向东,很快攻破了广平。最终大军向南,围困大名府。
阎应元率数千士卒困守孤城,面对十倍之敌的围攻,形势危急。
吴元吉从巨鹿前线抽调了两营人马前去增援,但在中途就被王辅臣击败。而在河北境内,以承泽亲王硕塞为主将,率领近十万大军猛攻巨鹿。
周显军再败,率部退回山东境内,在临清和高唐州一线设防。
而在天津的唐通和白广恩也率部进攻沧州,逼的杨衍也不能抽兵向西增援。
李岩从徐州刘孔和那里抽调数千士卒,未训练完成的两营新卒,又会和先行从辽东返回的士卒,凑成万余士卒,紧急奔赴临清。
清军这一系列行动,一环套一环,快捷而有效。
似乎每一处都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但好像每一处又都不是。
后来,周显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洪承畴替多尔衮谋划的。目前就在于把周显军分隔在各处,然后逐一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