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此次回来,并不是想着相看一番、定下亲事就离开,而是准备一直住到来年开春,好好办场婚事,待宋茹进门后,才回府城。
赵家这么做,倒不仅仅是为了表明对这场婚事以及王、宋两家的重视,更是想正式表明赵家五房的回归。
都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更何况赵家这种被逼得仓皇逃离故土的人家,自然更想在乡里乡亲面前炫耀一番。
赵家在县里还有老宅,久不住人,虽托付了族人照看,到底还是有些破败。
好在赵雁泽事先就打发仆人回来,买了处宅子,也修整得差不多了,正好方便赵家母子婆媳三人先住进去,再慢慢修整老宅。
赵家回黎阳县的时候,很是大张旗鼓地带了绵延不断的行李车架,又有随行的仆人数十名。用县里百姓的话说就是“县老爷来赴任的时候,拿的东西都没这么多。”
这到不是说县令家境比赵家差,事实上,能在黎阳县这种比较富庶的地方当县令,也不是寒门出身的进士能抢得上的,只是县令要注重名声,连县衙都不会修,自然不会带着太多家俱玩物赴任了。
赵家则不同,要回来拜访族亲,还要迎娶新妇,多带些行李倒也是情理之中。固然有些百姓八卦了几句,多数还是带着羡慕的意思。
赵家要修整一番,再去拜访宋家。王璞却是回乡探亲的,见过父母后,第二日就来了宋家。
宋筠自穿越以来,都没见过王璞:她刚穿越来的那一年,王璞还在京中做官,翻过年来,他倒是回了太原府,只是据说晋王年龄尚小,又是初次就藩,很多事儿,都需要长史去辅佐。
王璞也就一直没抽出空回老家。只是宋筠虽然未见其人,却常闻其名,宋老太太矜持地对着老姐妹炫耀过好几次出息外甥,宋姑母把这个孝顺儿子也夸了又夸,导致宋筠对他的好奇心,达到了最高点。
王璞来的时候,宋老太太正喝着茶,沈氏、宋茹陪坐在下首。宋策和宋箴也难得没去学院,而是拿了副象棋,边玩边等着客人。
宋筠没什么玩象棋的天赋,只蹲在地上玩着陶瓷小狗。她手上拿着玩具玩,心却早就飞远了,还用眼睛时不时地瞥向院子里,期待着传说中的进士。
宋老太太作为长辈,自然是住在正院的,不过,院子并不大,也没什么景致景观,因此,王璞一进院门,宋筠就注意到了。
这男人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不高不低,不胖不瘦,脊背挺直,穿着青色长袍,没有过多的纹饰。
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厮,年龄不大,看着倒很机灵的样子,一边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家主子,一边低声和李伯攀谈着。
总之,王璞的个人形象,很符合宋筠想象中的古代士大夫,有种克制、端正、清廉的姿态。
她看到了,其他人也看到了,宋老太太最激动,起身迎了上去,宋茹和沈氏立刻跟在身后搀扶她。
宋策和宋筠反应也很快,他俩都是对进士出身的王璞带着仰望的态度,一看到他出现,就连忙起身拍了拍衣裳,快走几步,随着长辈们一起去迎接这个表伯父。
宋箴被这动静搞蒙了,呆愣愣地扭头看了好几眼,却一直没动腿。宋箴虽然幼时见过王璞几年,却不太记得对方的长相了,更没有什么对进士的仰望之心,自然没兄妹表现得那么热情。
沈氏注意到儿子的动静,看他没有起身给客人问好的意思,低声提醒了句:
“二郎,不去向表伯父问好吗?托人给你捎过象棋的表伯父。”
宋箴听到这话,不仅没有开心,反而皱了皱眉,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对象棋的不满意,不过他还是乖乖站了起来,随娘亲一起去问好。
亲亲热热地招呼了客人,几个人依次落座。宋家先是让宋箴三兄妹给王璞问好,王璞也从小厮手里接过了早就准备好的见面礼,递给三个孩子。
一番见礼后,王璞才坐在宋老太太左手边,耐心地听舅母问话。
宋老太太到底是举人的亲娘,自持身份,不能一上来就打听赵家的情况,显得自家女儿恨嫁,又的确比较关心外甥,先关心了几句王璞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生活。
王璞对着女眷,并不多谈官场之事,只是简单说了句“在王爷手下做些事儿,整日不得闲,最近才有了几天假期,回来看望长辈。”
然后他就转移了话题,善解人意地把宋家人最想知道的信息透露出来:
“赵家五房的赵雁泽,为人很不错,我当年去府城读书考学的时候,就与他相熟。他家家风也清正,茹娘归家后,我也考虑过赵家。只是他家因着赵家族长以及赵雁林岳家的事儿,一直放出风声说不再娶,我便没多问。
最近赵雁泽主动和我提了两家的亲事,态度诚恳,我想着,表妹嫁过去,日子过得总不会坏,就和我娘提了。”
宋老太太疑惑了:
“我只知道赵家那老货想拿捏赵雁林的亲事,只是这赵雁林的岳家,又与他再娶有何相干,还能拦着不许他再娶?世上可没这样的道理。”
王璞解释:
“他岳家姓白,在府城开了酒楼,虽是商人,也算有些后台,他家想插手赵雁林的婚事,赵家又不方便撕破脸,也就一直拖着了。”
然后,王璞又表明了立场:
“白家如何,舅母很不必担心,赵家或许忌惮他家,我却与白家没交情,也不怕得罪了他们。只要舅母和念哥儿认准了这门亲事,旁的都不是大碍。
表弟表妹,对我来说,和亲弟弟亲妹妹是一样的,表妹的婚事,就是我们两家的大事儿。自然要把茹娘的婚事办得尽善尽美,从此一生顺遂。
前几日,听传回来的信儿,说是舅母同意了,我便也跟着来了,如果有什么不方便和赵家沟通的,我也能代为周旋。”
这话说得很诚恳,宋老太太听得感动不已,觉得很多忧虑都可以对着外甥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