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历史 >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杨子正 >068 历史性一刻

068 历史性一刻

作者:天黑黑好字数:2471更新:2022-04-13 20:08

“这样吧,你们三个做做准备,等我们在这里飞成功之后,你们就带着东西去南京,立马来一次飞,然后再展示一下‘开眼看世界’的部分内容,你们去做个演示,这样你们觉得行不行?”

杨子正觉得这样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他是不可能再去南京了,南下安南不能再拖了。

“是,老师,维崧一定会做好的。”陈维崧有点兴奋的回答,他肯定愿意回去作为主角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行,那就先这么安排吧。”敲定了安排后,接下来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实事的步骤了。

因为杨子正说要造能载人的孔明灯,所以很多人都来听杨子正的指挥。

所以杨子正第一步先是把所有的计量单位全部给规定了,要不然很多的事情没办法展开。

像时间的概念其实已经有西方的怀表传入中国,所以,24小时制,60分60秒制大家很容易接受。

什么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容量单位,面积单位,包括时间单位,温度单位。

杨子正还把之前的制作的一些单位工具是拿了出来,其实中华邮行早就使用了新的长度单位以及部分的使用了新的时间单位及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

至于温度计,主要是琉璃厂不给力,一直造不出透明度高的玻璃,所以现在杨子正不打算让琉璃厂生产各种玻璃制品,最多把生产出来的良品用来做望远镜及显微镜,凑合着用。反正显微镜与望远镜现在的西方已经做出来了,他也不提及是他发明的,只说是学了西方红毛夷的。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才让帮他一起做载人孔明灯的人全都掌握了新的计算单位。

然后是杨子正当着大家的面开始画设计图,一个板板正正的制作工艺图纸一出,加上标记的长度、厚度与高度等,现场的人们又学了一招。

反正感觉跟着杨子正做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实的,可测量,可实验,可实现的,而不是虚的,这是所有的读书人完全不同的感觉。

除了设计图,杨子正还边画边给大家讲热气球的原理,就是利用加热空气使气球飞起来。

为什么加热空气气球会飞起来?因为加热后的空气密度变小了,这有一个热胀冷缩的原理……

好吧,一说就会牵出越来越多的新概念,比如什么是热胀冷缩,杨子正用了一个最不像的例子就是煮饭,一粒米变成了一粒饭,米更小更硬,饭更大更软,就是因为加热后热胀冷缩的原理。

而密度又是另一个原理……解释吧,没办法了。

热气球不难做,一个吊篮,然后一个气球,加上燃烧室与燃料。

吊篮最简单,但是也得轻软的同时要保证牢固。

其次是气球了,必须要保证不能漏气。当然是用软皮了,软皮怎么来?这个不用担心,大明的工艺早就能做到了。

最最重要的来了,那就是燃烧室,后世燃烧都是液化气与甲烷,这个时代不要说生产液化气与甲烷了,就是收集都不会收。

那怎么办?只能用木炭了。要做一个束火的燃烧室,保证火不是飘散的,而是往上冲的。

束火说白了就是做一个罩子,那怎么让火往上冲呢?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人工拉风箱。

把这一套的原理说清楚,大家突然觉得这一点都不难啊。但却被杨子正严厉的告诫这个技术不能外传,因为这是可以改变战场的利器,如果让敌人知道了那就麻烦了。

“老师,你说这大号的孔明灯还有这个作用?”高国印第一个问了出来。

“当然可以,你想,如果我们利用这孔明灯飞到天空,远远的就看到了敌人怎么来了多少人,怎么排兵布阵,分别是谁在打头阵,那你说这不是告诉我方将领这仗怎么打了吗?”

众人听后双眼放光,然后点了点头。

“还有,如果我们利用这大号的孔明灯半夜飞到敌人营地,然后派几个高手悄悄的摸进敌人主帐把他们的将领给暗杀了,那这仗怎么打?所以说这是个可以改变战争的利器。大家记住不要外传。”

“是,老师。”众人兴奋的点了点头,他们没想到这么一个举动可以改变战场上的胜负。

“老师,科学技术真是太大厉害了。”高凤莲感叹了一句。

“等你们学好了,发明出更多的新的技术,那才叫真正的厉害。不说别的,就说如果把现在宋大人那《天工开物》里的东西全都做好,大明哪里还有饥荒,哪里还会怕什么建奴,早就把他们出到大东北去了。人家西方红毛夷为什么能跨过半个地球来到大明?不就是科学技术比我们强么。”

“加油吧各位,我们要努力,用科学技术让中国的千万老百姓们过上他们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人人吃饱饭,人人有衣穿,人人受尊重,人人能读书。而不是一些人嘴里的假盛世与假大治。”

“谨遵老师教诲!”大家齐声有力的喊道,虽然杨子正这话说得不够热情洋溢,但却有一种力量让他们觉得他们正在做一件改变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伟大的事情。

……

热气球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毕竟这是古代。气球做多大?炭火能不能支撑气球飞起来?气球的软皮能不能用?是重了还是轻了?又或者是这够密封?

这些都是需要验证的。

由于人多力量大,杨子正有制衣工厂支持。所以,只用了三天他们就做出了第一个原型热气球,当然得试飞了,得验证是否可行。

果然失败了,气球是飘起来了,但是载不动人,不载人倒是可以飞上去,很明显是气球太小了。

看到能飞上去大家就觉得特别的骄傲,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再改。

第二次失败了,原因是火力不够。

再改。

第三次……勉强成功吧,是能飞上百米左右了,但没上人拉风箱不知道具体如何。

但这已经够了,只要能飞上去就行,至于更好的飞行以后可以改进热气球的工艺,慢慢来。

第四次,正式载人飞上天,1640年1月25日,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阳光明媚,高沙市郊外的田地里,里面几层,围了许多的人。

“好,你们要看住绳子,别让绳子断了,那我与维崧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杨子正笑着叮嘱学生们。

“老师,这么危险,让我去吧。”郑福在一旁叫嚷着。

“走开,这首次飞上天的人我怎么不留名呢?你是想抢我的留名历史的机会吗?”杨子正笑着骂道。

“哈哈,”这一下子把大家紧张气给泄了一部分。

杨子正与陈维崧站进了吊篮。

“好,维崧加油拉风箱,郑福、郑森,松绳,放沙袋。”随着杨子正的指令,松绳与丢开绑在吊篮上的沙袋,陈维崧使劲的拉着风箱。

大号孔明灯的热气球渐渐的飞了起来,杨子正与陈维崧慢慢的往上升,一米两米,十米,二十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