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仙侠 > 策行三国 >第1822章 远虑和近忧

第1822章 远虑和近忧

作者:庄不周字数:3226更新:2022-03-22 00:24

“非常之功,当待非常之人。”

孙策含笑看着田畴,有些得意,却不敢大意。话说到这一步,田畴只是承认这个设想大胆,并没有认为可行,更没有主动请缨,这是他的谨慎之处,也是他的可贵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求,田畴不求富,不求贵,但他毕竟是读书人,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愿望肯定是有的,在这样的千秋功业面前,他还没有失去理智,一口应承,足以说明他的心性坚定,与众不同。这样的人只要认定了一个目标,一定会坚韧不拔,有始有终,就算遇到困难,他也不会轻言放弃。

有他辅佐,太史慈如虎添翼,幽州就可以放心了。太史慈极力促成田畴来见,想必也是这样的考虑。在田畴这样的名士面前,估计太史慈多少有些不自信,这才请他出马。

“君侯错受,畴感激不尽,只不过千秋功业难以速成,亦非一人之力可任。”田畴缓缓地摇着头,双手拢在袖中,神情纠结。“我还是觉得将乌桓人纳为编户有些仓促,恐怕难以成事。”

“你说得没错,这件事……的确不容易。”

田畴眨眨眼睛,打量着孙策。他不知道孙策是真的同意他的观点,还是礼貌性的附和。在他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最大,毕竟孙策一直在说化胡为华的事,幽州的诸多胡人中,乌桓人与汉人的关系最密切,化胡自然应该从乌桓人开始着手。

“数百年以来,乌桓人由塞外迁到塞内,每年的赏赐越来越多,部落大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仅支持叛臣造反,更以王位自称,他们眼里哪里还有中原的王朝?这时候让他们的部落成为编户,夺去他们治理部落民众的权力,他们自然不愿意。”

孙策搓着手指,眉心微蹙,不紧不慢地说道。他的确有些挠头。太史慈打得漂亮,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四场大捷,直接搞定了东部鲜卑,速度之快超出他的预期,比公孙度投降还要让他意外。但这也造成一个后果,时间太短,乌桓人又没有参战,未必有感觉,更谈不上损失。俗话说得好,无知者无畏,万一他们真的起兵反抗,免不了又是一场恶战。

他把握不准,也就难以决定。不过既然太史慈提出了这个建议,他就选择相信太史慈的判断。万一错了,就当是交学费。

“那君侯有解决之道吗?”

“方案有几个,但没有一个有十足的把握。”孙策坦然以告。“所以我还是做两手准备,万一乌桓人不服,起兵反叛,太史子义又力不能支,我就率大军亲赴幽州,再战一场。”

田畴看着面色从容的孙策,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孙策说得云淡风轻,可是这“再战一场”四字后面却不知道是多少人的生死。

孙策摇摇手,主动中止了话题。“这样吧,你远来辛苦,想来也疲惫了,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先看看子义的汇报,考虑一下,明天再议,如何?”

田畴答应了。这件事的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全部解决的,先冷静一下未尝不可。孙策让朱然带田畴去休息,随即又派人去请郭嘉。他打开木盒,取出太史慈的战记,从头阅读。

时间不长,郭嘉披着貂裘,摇着羽扇进来了。见孙策在读公文,他也没吭声,在一旁坐下。朱然从炉子上取下铜壶,倒了一杯水。郭嘉将羽扇扔在案上,抱着杯子焐手,一边呷着茶,一边打量孙策的神情。

孙策很快就读完了,将战记递给郭嘉。郭嘉接过,放在案上,却没急着看,笑眯眯地说道:“太史子义打赢了?”

“赢了。”孙策回味着太史慈的四场战斗,轻拍案几。“丝丝入扣,妙不可言。”他顿了顿,又道:“与周公瑾风格迥异,自有另一番精采。”

“他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人。”郭嘉将公文摊开在案上,一边看一边说道:“周公瑾是精通音律的翩翩佳公子,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太史子义是神箭手,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发则已,发则必中。虽不在意形态,却美在其中。”

孙策笑了两声,没有接郭嘉的话头。郭嘉最近在看《般若经》,还喜欢和人讨论这些话题,连说话都有些玄乎,带着机锋,颇有后世玄学的苗头。不过细想想,郭嘉的分析倒也没错,周瑜和太史慈的确不是一类人,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如今太史慈威镇北疆,接下来就看周瑜能不能再立新功,迎头赶上了。

郭嘉看文章很快,两口茶的时间就将二十多页纸的战记看完了。他抱着茶杯,皱了皱眉。“太快了。”

“什么太快了?”

“太史子义胜得太快了。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于战事本身而言固然是好事,可是于整体局势而言却不够好。”郭嘉又呷了一口茶,幽幽地说道:“别的不说,若刘备邀他去助阵,他是去还是不去?”

孙策心中一动,斜睨着郭嘉,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麻烦。眼下的情况对他是最有利的,刘备和袁谭在涿郡对峙,谁也拿不下谁。太史慈大败东部鲜卑,为刘备解决了后顾之忧,刘备可以继续坚持,可若是刘备邀太史慈去助阵,双方的平衡又会被打破,涿郡很可能会落入刘备之手。即使刘备不邀太史慈助阵,袁谭收到消息后也可能会撤退。

太史慈在权谋上还欠些火候,要给他配两个谋士才行。田畴虽然有才,在这方面却帮不了太史慈。

“奉孝,从军谋处挑两个人去幽州吧。”

郭嘉点头答应。

孙策将他与田畴讨论的内容转述给郭嘉。郭嘉静静地听完,笑了两声。“常说人说幽州有侠气,果然不虚。只可惜他读书读得不好,有点食古不化了,脑筋未免不够灵活。”

“比如说?”

“如果说鲜卑人一时难以制服,还算有些道理,乌桓人嘛,没那么难,尤其是辽西、右北平和辽东属国的乌桓人。”郭嘉放下茶杯,拿起羽扇摇了摇。“主公,乌桓人附汉多年,早已不是纯粹的胡人,只不过朝中儒生当道,不知因时而变。他们只知道高谈阔论,有几个见过真正的胡人?”

孙策摆摆手,示意郭嘉不要急着攻击儒生。“你是说三郡乌桓可能接受我们的要求?”

“让他们直接接受自然不可能,这可是放弃对部落的直接控制权,从此做一个食邑而不治民的列侯,不过与生死相比,我相信他们知道该怎么选。就算有几个人逃到草原上去也无妨,正好做个对比,等那些人在草原上爬冰卧雪,被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安生时,所有的怨气自然平息。”

孙策捻着手指笑道:“这也行,正好找点事让子义做。”

“还有一件事,主公,你别忘了那几个和亲的袁家女子,处理得好,这几个女子能起的作用也许比子义的精骑还要大。”郭嘉嘿嘿笑道:“她们出身袁氏,最知大势难违。袁谭自身难保,三郡乌桓被迫向子义俯首,她们除了主公还能指望谁?袁绍送她们去和亲,她们肯定不愿意,只是情势所迫,不得不去。现在主公要化胡为华,她们又能重为华夏衣冠,岂有拒绝之理?”

孙策觉得可行。他之所以倾向于同意太史慈的决定,除了相信太史慈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据他所知,魏晋之后不久,乌桓人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作为独立的势力出现,应该是和其他民族融合了。他一直没找到原因,现在想想,说不定就是郭嘉所说,乌桓人依附汉人太久,已经有部分汉化,只是中原激战正酣,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让孟公威去一趟吧。”郭嘉说道:“他既通权谋,又善言辞,可以留在子义身边做谋士,必要的时候还能当说客。”

孙策笑笑。“行啊,不过他去之前,我要查查他给你送了多少礼,居然让你这么露骨地推荐他。”

郭嘉哈哈大笑。“主公,我这可是秉公直言啊,不信你在军谋处挑一挑,还有谁比他更合适。”

孙策清楚郭嘉那点小心思,不过孟建也的确适合这个职务,按功劳、资历而言也早该外放了,也就不用驳郭嘉面子,只要点他一下,让他不要做得太过份就行。

公孙度已降,公孙康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没几天就到,太史慈又迅速击败了鲜卑人,坐稳战区督已经不成问题,幽州东部的事大体已定,他也该考虑返回中原了。眼下最关键的是两件事:一是尽可能说服田畴。作为幽州不多的名士,有他辅佐太史慈,联络幽州世家,对将来稳定幽州有益。二是将太史慈缴获的大量战马运回去,这是今年的最大收获,有了那些战马,他就可以组建更多的骑兵,弥补一直以来的短板。

孙策让郭嘉先安排军谋处做些准备,到时候请田畴一起参加,让他见识一下群策群力的巨大优势,接受对乌桓人进行汉化的安排,然后调配船只,利用风力弱的时候赶往辽西,接收战马。数以万计的战马需要楼船来回走好几趟,选择一个最佳路线能节省不少时间。

郭嘉欣然从命。

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