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朝水走了之后,粮食局局长才稍稍放了心,这个没有脑子的混蛋总算是滚了,要不然还不知道他会给自己惹多大的麻烦。
现在楚涵还没有说话,他也不敢乱说什么,只能就这么等着楚涵,只有等到楚涵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了,他才可以说话,毕竟在他眼里,楚涵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可不能抢在楚涵的前面,说一些不靠谱的话。
所以,他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一声不吭,等楚涵说话。
局长的脑子里冒出了许多东西,要是楚涵在思考,那倒还好,局长最怕的,就是楚涵生气了,如果楚涵生气了,那他指定得吃不了兜着走了,楚涵是什么人物,还是农业局局长介绍过来的,要是楚涵投资的事情在他的手上搞砸了,那他可真的就成了整个凤城的罪人,粮食局局长肯定不敢啊。
此时,楚涵想的是关于在凤城发展农业的事情,虽然说凤城的自然环境很适合发展农业,但是发展农业这样的事情是楚涵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发展粮食企业,如今机缘巧合,这件事情降临在了他的面前。
楚涵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打算,所以说经验并不是很足,如果说第一步步子迈得太大的话,那很有可能因为步子迈得太大收不回来了。
楚涵倒也不是心疼什么损失,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如果第一次向粮食行业进军那就失败了的话,对于他和夏初的信心都是会产生打击的,所以第一步,楚涵还是得需要谨慎一些。毕竟粮食产业跟他投资的其他产业不一样,其他产业的未来发展,楚涵都是看清楚的,但唯独粮食产业,由于楚涵上辈子没有那么留心,所以对于它的未来并不是很有信心。
尽管凤城拥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成事在人,只有楚涵他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在凤城的这个产业未来发展如何,思前想后,楚涵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一些赌的意思在里面。
根据楚涵的想法来看,其实粮食产业的投资倒并不是什么前景一定非常好的选择,因为私人粮企投入的成本比较高,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策对其进行照顾,加上风调雨顺老天爷赏饭吃,要不然根本发展不起来。
而且在楚涵有限的记忆里,私人粮企基本上的发展都不怎么好,赚不了多少钱,这就导致了许多私人粮企开了没有多久就倒闭了,因为这个行业的利润实在是比较有限。
更何况。做农业本身就是一项体力活,累得很,一般人吃不了这种苦,种种原因加起来,就导致了目前国内的私人粮企数量越来越少,愿意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这个行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其实是处于一个颓势之中的,如果想要让它发展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楚涵选择投身农业,做私人粮企,这样的想法固然是为了能给把凤城发展起来,进而把这样一个举措推行到整个皖南,但是前方的困难许多,这个行业本身难度就很大,所以如果想要把这个行业做好的话,还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这个行业潜在的风险和困难,楚涵也是知道的,毕竟在投资圈里混了这么些年,哪怕对私人粮企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楚涵对于基本的投资意识、观念以及潜在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都还是很在行的。
而且楚涵也不是那种一遇到困难就会害怕、就会退缩不前的人,他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脏和敢于直面任何风险的勇气,如果他连这点能力都没有的话,恐怕他的事业也不会做得像今天这么大。
当他把思绪又拉回到在凤城发展农业这件事情的时候,楚涵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虽然他已经预知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既然发展农业这件事情他已经确定了,那就要坚定地做下去,因为这件事情不单单是为了他自己的商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给自己的老家做一点属于自己的贡献。
之前楚涵在城西镇投资了工厂,提供了很多的岗位,可以说帮助许多老家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带动了皖南经济的发展,而如今皖南需要转换发展策略,仅仅依靠皖南官方和本地企业是不够的的,他必须得伸出自己的援手。
他是皖南土生土长的孩子,家乡养育了他的,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自己,离不开家乡风土人情的滋养,而且皖南承载了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楚涵认为自己都是要感谢一下家乡皖南的。
以前楚涵没有能力的时候,就在幻想等他以后有钱了,就要回来好好地建设家乡,可是那个时候,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憧憬,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真的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回来建设家乡。
如今一晃好多年,楚涵再次回到了家乡,现在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报答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至于他想的私人粮企不赚钱这种事情,的确可以想,但是没有必要一直想,因为不管赚不赚钱,既然他已经有了要为家乡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想法,那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而且他和夏初已经做了非常细致的考察,家乡皖南如果要是发展农业的话,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如果他不帮助家乡把这么巨大的优势利用起来的话,那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所以楚涵觉得自己想那么多倒也没有必要,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家乡把发展农业这件事情搞好,进而推动整个皖南经济的发展,如果这件事情搞好了,那么他的粮食企业自然而言也就能够拥有相当可观的收益,而且这样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他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所以,楚涵决定他要少想,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