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下皆知大唐在整军备战。
时间拖得越久,对大唐可能就越有利。
宋国和隋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结盟,并往唐宋边境调遣兵马,一方面是源于和大唐的新仇旧恨;另外一方面无疑看出大唐崛起得太快了。
他们必须要尽快采取行动。
后续不排除秦国和汉国也会和他们联手。
大唐南境的战事可谓一触即发。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李韬从未想过要给各大兵团两到三载的时间专门练兵。
最好的练兵方式无疑是以老带新,以战带练。
实战是最能够查漏补缺的,也是打造一支精锐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李家军镇守在东北、徐家军镇守在正东、禁军随时都有可能调往西北。
而镇守在南境的有飞龙军、白袍军和岳家军。
三大军团全都扩员十万的任务早在年前便完成。
这也就是说李韬在成立六大军团之初,便将矛头对准大宋了。
想要直接灭了大宋,难度太大。
想要让大宋像大梁一样改朝换代,难度也不小。
但在重兵压境,里应外合的情况下,让大宋陷入内乱,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旦大宋自顾不暇,赵祯就是心再大,也不敢再让秦、汉、隋的兵马留在大宋的疆土上了。
他们虽可联盟,但也是不折不扣的随时都会张开血盆大口咬人的猛兽啊!
如此一来,大宋就有望成为像大梁一样隔绝大唐和秦汉隋三大强国的缓冲区。
三国只要攻打大梁和大宋,他就从北蚕食。
可以说进退自如。
到时大唐掌握的主动权将更大,也利于他实施下一步计划。
当然,此番和大宋较量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他不能实现既定目标,那么南境将面临秦、汉、隋、宋,乃至梁的联合攻伐。
这还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让魏、眀、清、楚四国暂时放弃南洲,一起从东方攻打大唐。
大唐势必会陷入到空前的危机中。
所以搅乱大宋一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为此他可以不惜成本!
穆羽带着特殊任务离开后,房玄龄和杜如晦求见。
曹正淳笑道:“陛下,看来两位大人终于想通了。”
李韬道:“宣吧。”
未几。
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到御前,一起行礼道:“臣拜见陛下!”
“免礼。”
李韬看向杜如晦道:“看杜爱卿这气色,你的病情已大为好转,这是大唐之福啊!”
杜如晦慌忙道:“若非陛下摒弃前嫌,亲自救治,臣这条命恐怕已经没了。如今大唐正值用人之秋,臣无以为报,若陛下不弃,臣愿尽己一份力。”
房玄龄附和道:“臣亦愿如此。”
李韬微微一笑道:“此事你们有没有和秦王商议过?”
两人也没隐瞒,点了点头。
“他怎么说?”
“秦王说天下大势波诡云翳,变化极快,我们不该旁观。”
“看来老李心中的那份执念有所减弱啊,这是好事!”
李韬会心一笑道:“杜爱卿听旨,朕升你为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
“吏……吏部尚书……”
杜如晦伏拜在地,大脑一片空白。
要知道自从“三省”被撤后,权利下放到“六部”。
六部的权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举荐等等,更是万众瞩目。
现在吏部虽然有魏征的都察院制衡,但依然是让人挤破头也想任职的地方。
以他这秦王党的身份,无论怎么看陛下都不该把这么重要的官职交给他。
估计秦王知道了,也会非常震惊吧?
不过很快他便想到了一种可能。
陛下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凝聚朝野,准备和敌国大战。
另外,经过重塑吏治后,现在官员考核、任免、举荐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想要像以前那样暗箱操作已经很难了。
还有一点,这又何尝不体现了陛下的大度和对他的信任?
杜如晦一时百感交集,老泪纵横道:“谢主隆恩!”
“起来吧,你身体还没完全好,不要一直跪着。到吏部任职后,也无须夙兴夜寐,你需要和魏征一起进一步完善各项流程和体系,如果需要律法支撑,那便去找刑部,然后上报内阁。”
李韬拍了下他的肩膀道:“吏部的事务千头万绪,绝不能只想着一个人埋头苦干。爱卿是有大才之人,想必能明白朕的一片良苦用心。”
杜如晦连忙道:“臣明白,臣定不让陛下失望!”
李韬又看向房玄龄道:“房爱卿,你精通典制政令,朕升你为中书令,专掌律法修订,要让我大唐的律法跟得上大唐的发展。”
这也是要职啊!
房玄龄激动道:“承蒙陛下器重和信任,臣必殚精竭虑,不负重托!”
“你们出宫后,可以去和秦王聊聊这方面的要务,不用有所顾虑。”
说这话的时候,李韬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
截止今日,他总算把秦王党、太子党中有大才之人笼络到自己麾下了。
便宜老爹和皇叔们很难再翻起什么浪花。
政通人和的大唐将不再是憧憬。
他也以一己之力证明,不为世俗所容的言行举止同样可以笼络人心。
而这无疑更加坚定了他一条路走到黑,就用这种方式争霸天下的决心。
见他海纳百川,大肚能容,而且胸有成竹的样子,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感慨万千。
说真的,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才刚改元,这个少年天子已呈霸主之姿。
这么下去,大唐吞并九国,一统中原完全有可能……
半月后。
长安正门。
文武百官齐聚。
他们看着干净、平整且坚硬的地面,都很诧异。
“这是何物?竟可让地面变成这般?”
“难不成又是陛下琢磨出来的新东西?”
“难怪陛下要大修官道,有了此物,我大唐的官道必将举世无双啊!”
……
听到他们窃窃私语,李韬也没说话,而是看向了阎立本。
阎立本难掩激动道:“诸位大人,此物名为‘水泥’,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很高,而且还能抵抗各种侵蚀。”
“今后我大唐修路、砌墙、兴修水利等等都可以用此物。在阎某看来,它就是工部的神器,灰不溜秋的却能给大唐带来康庄大道!”
众臣急切道:“此物是谁琢磨出来的?”
阎立本看向李韬:“如此精绝之物,自然是陛下所想。”
百官齐刷刷地看向李韬。
以前他说曲辕犁、榨油机等是他发明的,他们是不信的。
但经过文抄公之事后,他们意识到这是个经天纬地的皇帝。
在他这里,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李韬淡然如风道:“此物的制造之法在工部的《将作大典》中就能寻到蛛丝马迹,并没有诸位想的那么难!”
《将作大典》?
不仅阎立本,连工部尚书阎立德都犯迷糊了。
他们俩都能把《将作大典》倒背如流了,怎么会不知道?
陛下这不会是要卖书吧?
他们不由自主地萌生了这个大胆的猜测,旋即发现真有这种可能!
现在水泥制造和兵器制造一样,被列入绝密。
可一旦大唐利用水泥修路的消息传开,九国必想得知。
因为他这一句话,大唐的《将作大典》肯定会大卖。
而且单本的价格势必会提升到极为夸张的地步。
偏偏《将作大典》的内容乏善可陈,并无什么秘密而言。
即使被九国获取也没什么。
他真是生财有道啊!
贺若弼忍不住道:“陛下,用水泥修官道,明明可以在原有官道上修建,可看现在这样子并非如此,敢问为何?”
李韬言简意赅道:“两用!”
从京城到天启城之间,确实有相当一段官道。
但李韬早已告知阎立本,只在官道旁修水泥路,不作覆盖。
原因并不复杂。
水泥路伤马蹄。
原有的官道是经过炒土、夯实等一系列成熟手段铺设,本身就很耐用,也适合战马驰骋,不宜浪费。
新修的水泥路其实是“商道”。
这个时代主要的运载工具是马车。
不过相较于大军调动时常需急行军,可以通过多设驿站,勤换马匹来实现商业畅通。
尤其是在雨天道路泥泞的时候,水泥路的优势会进一步展现出来。
他已经让房玄龄着手制定《商业法》了。
该法会提高商贾的地位,对商税也有明确的要求。
待天启城建成,成为容纳天下商贾之城。
再修好这宽阔的并行官道,大唐的商业必然繁荣。
倘若再打通丝绸之路……
李韬的脑袋已被不计其数的真金白银塞满。
论发展商业,他是认真的,估计也是十国帝王之中最擅长的。
百官们热议了一番后,张居正率先开口了:“陛下,这官道不仅要往东南修,还要往西北修,内阁愿和百官一起尽快让国库充盈,拨款修官道!”
其他人纷纷附和:“对,修官道!百年大计,在于修路!”
终于明悟了!
朕带你们前来可不仅仅是让你们看水泥的。
是要告诉你们,你们得想方设法让国库充盈起来,得拨款!
难不成让朕一直掏钱修路?
他重重地咳嗽了一声道:“诸位爱卿都能有此眼光,朕心甚慰。还有一事,朕今早接到消息,宋隋联军已数次小规模出击,意在试探。你们要各司其职,做好兵器和粮草供应。”
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后,他便回宫了。
留下面面相觑的众臣。
不过他们也谈不上紧张。
因为这是预料中的。
目前唯一的变数是大战何时开启,大秦和大汉何时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