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蕲州城居民的饭后谈资,全都围绕着李时珍展开。
自从湖广巡抚王之垣派来官兵将雨湖包围,人们就十分好奇。
虽然李时珍在当地颇有医名,可依然引起当地人的纷纷质疑。
“神医”这个称号是朱翊镠赋予的,现在也得到胡诚的高度认可。
可蕲州城没有人这样称呼李时珍。
李时珍的名声在当时乃至当世并不怎么响亮。历史上,他的名声是在《本草纲目》出版面世之后,也就是在他死后,而且是在死后若干年。
因为《本草纲目》出版面世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这时他在蕲州城也就一位小有名气的医生,与“神医”还相差甚远。
所以能得到朱翊镠的邀请,而且如此隆重,好像没有他不行似的,自然会有人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可思议。
“太医院的御医都治不好德嫔娘娘的病,难道李医生就能治好?”
“全国各地的医生那么多,为什么单独觉得李医生能行呢?”
“听说从京城早就来了一位太医,与李医生在雨湖边住了几个月呢,也不知道他们在里头研究什么。”
“更让人好奇的是,给德嫔娘娘看病嘛,让李医生自己进京就是了,他又不是不认识路?为什么皇帝爷还要从京城派人来接?不觉得奇怪吗?”
“这事儿是蹊跷,不过与咱们这些人无关啊,咱就看看热闹。”
“你们说会不会因为其它什么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
“我听说呀,李医生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准备编写一本医学巨著……”
“切,再牛的医学巨著皇帝爷又没有读过,况且能牛到哪儿去?不就是一本医书吗?又不是治国大道。”
“也是,医生终究不及书生香。”
“……”
尽管质疑声满天飞,也有人想到因为医学巨著,可就是没人相信。
医生本来就不是吃香的行业,尤其是民医,当时地位更是低下。
这也是为什么李时珍父亲李言闻不愿意李时珍跟着他学医的缘故。
李时珍在十四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可由于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最后决心弃儒学医一心钻研医学。
当时读书人的地位还是很高,所以要说一位民医因为写一本书而得到当今皇帝如此青睐,打死也不相信。
就这样,在一片议论、质疑、猜测声中,张大寿与顾青云率领精挑细选出来的二十四名锦衣卫抵达蕲州。
当天便将李时珍接走了。
李时珍也没有带随行人员,只带了他儿子李建元。
胡诚本想去看望张居正一趟,然后再进京。可一琢磨,自己读过《本草纲目》,这时候不与李时珍在一起感觉不好,也就作罢。
王之垣派来的人马一直将他们安全送出湖广才返回。
张大寿自然认得胡诚,只是谈不上什么交情,但他很想知道《本草纲目》到底有多牛,为什么朱翊镠看得如此之重,仿佛价值连城。
这天,一行人到了河南。
吃完饭趁着李时珍与李建元不在旁边,张大寿便问胡诚:
“皇上费那么大的劲,就是为了一本医书吗?”
“嘘,途中不要议论这个。皇上的用意难道你不明白吗?”
“明白当然明白,只是好奇嘛。”张大寿一副八卦的眼神。
“那也得等到安全抵京后再打听。”
这一路上胡诚小心翼翼,任何时候都尽量避免谈及《本草纲目》。
“难不成还有人敢抢不成?”
张大寿不明白《本草纲目》的价值,自然不及胡诚那样小心。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张静修孩子被抢就是给咱的警示。”
“……”
提及张静修的孩子被抢,张大寿才微微一滞,但他还是不以为然地道:
“这个不能比吧。”
“张公公,这不是比,我只是想提醒你,皇上励精图治改革,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那些人明着不敢对付皇上,但在暗中,总会有人想毁掉皇上喜欢的东西,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哎,倒也是,但真搞不明白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张大寿喃喃地道,“就像张静修的孩子被抢,那些人这么做的意义在哪儿?只为恶心一下万岁爷吗?这下好了吧?保定府难过了吧?”
胡诚本不想与张大寿东扯西拉,但毕竟人家是司礼监秉笔,更不想与他谈及《本草纲目》,所以就张静修孩子被抢以及有关保定府的事儿,闲扯几句多坐了会儿。
胡诚问:“保定府怎么难过了?”
“你还不知道吧?万岁爷任命南京兵部尚书张佳胤为北直隶总督,将总督署驻地设在保定,要对保定府开刀呢。”
“开什么刀?”胡诚问。对政治他不感兴趣,只为转移张大寿的注意力。
“当然是改革呗,万岁爷誓要将保定府像耕田一样耕犁一遍。”
张大寿说得挺带劲。
可胡诚不想听,只得起身道:“张公公,咱还是赶路吧?”
“好,赶路,反正一切你说了算,万岁爷就是这么嘱咐的。”张大寿无奈,只好跟着起身。
却没发现坐在他们不远处的四条大汉正相互传递眼色,等他们两个走远了开始窃窃私语。
“这就是咱要等的人。”
“看,那人是胡诚,治好张居正痔疮的左院判,是皇帝专门派来的。”
“李时珍与李建元坐在马车里头。”
“咱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听指挥,先跟上,应该快了,咱的任务是不能让他们离开河南。”
“老大,就咱们四个人吗?”
“四个人你敢啊?人家可将近三十个呢。对付他们,至少也得这个数。”
“那咱能分多少银两?”
“绝不会少。”
“……”
四个人窃窃私语一阵又跟上去了。
胡诚一行人,除李时珍与李建元共乘一辆马车,余人全部骑马。胡诚与张大寿领头,顾青云押后。前十二名锦衣卫,后十二名锦衣卫。
因为这是朱翊镠的旨意,都知道要请李时珍进京给赵灵素看病,所以他们途经驿站时有吃有喝待遇极好。
车马都不用担心。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安全。
当然每个人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以胡诚为最,所以他赶路时目光总习惯警惕十足地四处探望。
又走到一条官道上。
“张公公,有没有发现不对劲儿?”胡诚突然停下警惕地道。
“哎呀,我说左院判,别整天疑神疑鬼的好不好?”张大寿有点不耐烦了,“搞得大家紧张兮兮,这是官道,官道,能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呢?”
“你看这鬼天气,燥热得很,一丝风都没有,大家赶路也累了。咱还是加快速度,赶到下一个驿站休息吧!”
其实休息是假,胡诚恨不得立即飞到京城才好呢,只是总担心途中出现意外。太在乎《本草纲目》是一方面,但最近朱翊镠的动作过大,他也清楚。尤其是张静修孩子出事儿,让他更是觉得必须处处小心谨慎。
“好吧。”张大寿摇了摇头,继而转身振臂一呼,“大家提速前进。”
话音刚落,只听“嗖”的一声。
一支箭矢燃有火焰的竹箭向胡诚面门飞驰而来。
“左院判趴下!”张大寿骇然尖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