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天宝六载十月,虽然河南血案、诸镇联名弹劾宰相等一系列足以影响一国的政治事件,在李隆基一力弹压,以及李林甫让权疏财退至崖边的结果落下帷幕。
但政治影响力却仍旧存在。
在诸镇联名中,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引起了李隆基与李林甫的关注。
身为镇守边疆的重将,手握十余万边军的节度使,西北军镇第一人,在政治中站队,显然是不理智的。
十月,王忠嗣下属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
早些时候被李林甫安插进西北军中的亲信,济阳别驾魏林察觉先机,抢先找到董延光。
“将军乃王公麾下大将,石堡城不过一小城而已,如今攻坚失利,损兵折将,朝廷定会问责。”
“王公乃西北魁首,往昔被陛下引以为养子养在宫中,今朝廷论责,定要落在将军身上了,免爵夺职算是轻的,就怕身陷囹圄,流放大洋,悔之晚矣。”
董延光被说的心头发颤,惊惧的向魏林请求一条活路。
魏林便说出了转投李林甫的办法。
“将军知道,李公任相十余年,自大唐立国以来未有如此长久者,可见李公在圣心久矣。”
“再说前半年李公被诸镇诬陷弹劾,最终怎么样,李公照旧全身而退,可见李公能力如何。”
“不瞒将军,朝中对王公早有非议,就连圣人也对王公不似以往那样亲近。”
“为何?一者王公擅自插手朝政,乃边将之大忌,二者王公得罪李公,焉有好下场。”
董延光被说动,但仍旧对背叛王忠嗣心有不甘。
魏林接着说:“在下素知将军之忠义,然而将军焉知王公之危险乎?”
“请先生解惑。”
“王公出镇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威震西北边陲,各族不敢稍微侵占,此乃王公之威权也。”
“然而大唐兵马亦不过百万,焉有王公一人手握十余万之事,岂不闻功高而盖主?”
“王公素来忠心圣人,想必如今早有自污之心,只是碍于军务无法施展,将军今日之举,其实正合王公之心。”
最终董延光答应了魏林的拉拢。
在王忠嗣不知晓,没有下达对他的处理办法之前,向朝廷密奏王忠嗣沮挠军计,致使石堡城失利。
同时,魏林也上书诬告王忠嗣,称其欲拥兵尊奉太子。
李隆基思量良久,虽然不相信王忠嗣要叛变,但还是决定夺去王忠嗣兵权,将他召回朝廷,贬为汉阳太守。
李林甫闻之大喜,擢魏林为太府寺少卿,替他掌管国家财库,并牵制白氏一系的太府寺卿苏克坚。
又推荐董延光接任王忠嗣空出的河西节度使一职。
不仅是拉拢董延光以在边镇安插自己人,以免重蹈之前诸镇联名弹劾自己的覆辙。
他深知那些朝廷名将看不起自己,绝不会与自己为伍,所以他开始向李隆基推荐胡将。
而李隆基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当前白氏在军队中的占比太大,而且白氏在大唐联姻遍天下,根系错综复杂。
之前十多个军镇,三十多个州刺史联名一事,可见白氏在地方的影响力,这件事也提醒了他,白氏是少插手,但不是不插手。
他不得不考虑当有一天李唐皇室与白氏闹翻了,他们有没有能够压制白氏。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本来想要罢相的他,反而放过了李林甫。
他想要李林甫代替他压制白氏在朝中与地方的力量。
于是在李隆基与李林甫二人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舒翰、高仙芝等内化番将开始崛起。
而李林甫为了拉拢这些番将,不仅自己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还默认这群番将为了获取军功,不断在边境制造摩擦。
由是朝中出现“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的言论。
这种言论甚至得到了李隆基的赞赏与推崇。
由此大唐军队格局形成:禁军多用汉将,边军多用番将的潜规则。
而且自从大唐实行募兵制,又加以开海成功,凭借河西之路、南洋之路攫取的大量钱财,大唐基本上完成了兵制改革。
除了一些内地平和的地区仍旧运用征召的府兵外,整个大唐十之八九都已经换成了募兵。
加之大唐疆域辽阔,驻守边疆军士众多,还有驻扎海外的驻军。
据兵部统计,大唐有兵籍的军士八十多万,全为募兵,职业军士。
其中边军有五十多万,占据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
大镇数万,小镇数千,大唐为了稳固边疆,沿线设立的军镇大大小小不下百座。
天宝十一载
李林甫举荐心腹王鉷为御史大夫,遭到同为御史中丞杨国忠的记恨。
恰巧,同年三月,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受到不明势力资助,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拨乱反正,遭到镇压。
因为王鉷是李林甫心腹,李隆基让李林甫避嫌,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
杨国忠借机报复,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李林甫,称是他暗中勾结王鉷。
而陈希烈深知杨国忠如今已经超过了李林甫得宠,于是也从旁作证。
最终王鉷被赐死,但李林甫在李隆基再三斟酌下还是被放过,只是逐渐被疏远。
而王鉷死了,杨国忠自然接任了御史大夫之位,距离那个顶点又近了一步,从九品小吏,走到这里也不过数年而已。
不过这件事也让李林甫知道了杨国忠的态度,于是暂时放下了压制白氏等其他政敌,转而专心对付杨国忠。
天宝十一载十月
因为李林甫的放纵,新就任黔南兵马使孟良柱(蛮人出身)不断制造与西南各部外族的军事摩擦。
终于遭到了以木邦为首的东南各部联军报复反击,大举侵入大唐的黔南地区。
加之孟良柱上任后收到李林甫密令,暗地里不断打压白氏在当地的力量。
致使以白氏为主居住在当地的白族人以及其余与白氏联姻的寨子不满,联合起来抗议朝廷不公,据不缴纳赋税,诸州官吏也阳奉阴违。
内外交困之下黔南军孟良柱的指挥下节节败退,西南告急。
朝廷先后派出数批援军,但黔南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蚊虫繁杂,民众多结寨而居,大军无法展开,唐军又失了民心,战事陷入僵持之中。
正巧杨国忠兼任着黔南节度使一职,李林甫便奏请李隆基,建议让杨国忠到剑南赴任,统一指挥大军,想借机把他调离朝廷。
而此时西南已经堆积了朝廷大军二十余万,李隆基正想要派一个忠心的人,便答应了。
如此杨国忠便慌了,当夜就进宫哭诉:“臣一旦离朝,必为李林甫所害。”
但此时西南事急,朝廷在西南派遣了近二十万大军,必须要一个忠心之人统帅,所以李隆基为了让杨国忠放下心来,安慰道:
“卿暂且先到剑南处理军务,放心,朕很快就会召你回来,届时有了功劳,朕才好让你当宰相啊。”
一旁杨贵妃也在劝说,最终杨国忠没有抵挡住诱惑,咬咬牙接受道:
“也罢,既然陛下已有决议,臣定会为陛下照看好这西南的二十万人。”
见杨国忠的态度,李隆基很满意,不愧是自己选来接替李林甫的人选,就是聪明:
“善,如今最后一支南下大军已经进了蜀地,你还是快些启程,以免误了时机。”
“臣谨遵圣命,臣告退,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