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北定十四年
三月
北征大军班师回朝。
三月五日
天子临朝,论功行赏:
车骑将军、水师都督、温县侯夏侯勃有功(渤海海战,平定朝鲜,援助平州),位特进、擢车骑大将军、水师大都督,秩二品。
广平王白桉有功(镇压朝鲜之乱,保全平州),晋水师都督,特加食邑三千户,骠骑大将军、开府、假节、镇守平州如故。
平州刺史马燮有功(保全平州,抵抗燕军),擢升北疆府长史,秩三品。
北疆府长史冉瞻有功(协助呼衍英阻挡慕容汗大军,镇守六镇),迁尚书仆射、兼领度支尚书,秩三品。
北疆府总管、征北将军、潞县侯呼衍英有功(镇守北境,保卫六镇,镇抚胡民),位特进,擢升骠骑将军,秩二品,领北疆府如故。
度辽将军、临渝关将、长县侯慕容轩有功(镇守临渝关,挡敌数年不破关),位特进,擢升卫将军,秩二品。
前锋将军、北中郎将王猛有功(攻破燕营,指挥大军撤退),加号讨虏将军,敕封亭侯,任职临渝关守将,秩五品。
殿前司马、涿县侯刘猛有功(斩杀燕王慕容皝),擢升奉车中郎将,掌奉车卫,秩五品。
五兵侍郎、御前参军崔浩进言有功,擢升五兵尚书,秩三品。
大将军、东武王白林有功(镇守河东、攻取冯翊郡),加食邑三千户,特加延袭王爵一代,共延爵两代。
山阳王白机、太原王白海等诸王镇守有功,加食邑五百户。
北方战事告一段落,夏对赵燕之战,加之晋国海战,一共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两年中,四国前后共动员士兵六十余万,调集运输粮草的民夫不下五百万,几乎北方一半的人口都卷入了这场旷世大战。
最终结果是夏国以一国之力,挡住晋国数百艘战船的袭击,以及赵燕两国共四十万大军的攻打。
燕王慕容皝被夏军斩杀,赵国反被夏国夺取冯翊郡,只有晋国独独动用了水军,几乎没有伤亡。
不过此战后,三国元气大伤,可以预料后面数年不能再有太大的动作。
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之际,晋国也没有闲着。
晋荆州刺史桓温得知夏赵燕大战,认为这是晋国收复蜀地的绝好时机,便多次上书,请求西征。
桓温是江左八达桓彝之子,素有威名,原受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与征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的庾翼友善。
庾翼是外戚,与辅政的车骑将军庾冰是兄弟。
恰逢后赵汝南太守数千人投降,庾翼上表请求北伐。
庾翼准备以桓宣为都督司、雍、梁三州及荆州四郡诸军事及梁州刺史,前赴丹水;
任命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军入临淮;
自己统领的六州中的奴仆及车牛驴马,移镇襄阳,但害怕朝廷不许,便上表称移镇安陆。
又与时任凉州牧的张骏相约,南北夹击后赵。
朝廷依照其表商议北伐之事,最终在庾冰等人的坚持下,同意了庾翼的北伐之请。
并以车骑将军庾冰镇守武昌,作为庾翼的后援。
得到了朝廷的征伐之权,庾翼带着数万大军,与桓宣、桓温共计十数万大军,向后赵攻去。
然梁州刺史桓宣首战不利,被后赵将领被李罴击败,庾翼贬桓宣为建威将军,桓宣为此惭愧气愤,不久后便去世。
庾翼让长子庾方之出任义城太守,代统桓宣的部众,戍守在西城。
但第二年,晋康帝司马岳去世,车骑将军庾冰、尚书令何充被委任为辅政大臣。
好景不长,当年年末,庾冰便去世了,何充独揽朝政,失去了朝堂上的助力,庾翼因为家事国事难以兼顾。
便留长子庾方之任建武将军,戍守在襄阳,督军北伐,自己回镇夏口遥控朝政。
然没过两年,北伐尚未成功,庾翼便病逝了,庾翼本想推荐次子庾爱之代任辅国将军、荆州刺史,接替自己。
却被何充阻止,推荐了桓温,北伐之事由此受阻。
但桓温接任荆州刺史后,仍旧承前之志,继续准备北伐之事,同时广派探子进入蜀地,探听情报。
知道当今成汉国主李势是一个昏庸残暴、荒淫无道之君,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收复蜀地,建立功勋的时机,便有了上表西征之事。
同时害怕朝廷悬而不决,使得北方三国大战结束,坐失良机,便不等朝廷回复,便率军西进。
他采纳了江夏相袁乔的建议,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准备直攻成都,一举灭亡成汉。
北定十三年,三月,就在北方大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之时,桓温已经击败了成汉派来的军队,兵至青衣。
后又三战三胜,进逼至成都城下。
成汉国主李势得知晋军已经抵达城下,慌忙间只得集结成都城内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
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
将皆惧,意欲退兵,而鼓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
桓温趁胜攻入成都,并焚毁小城。
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最终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
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桓温定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辟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
但王誓、邓定不久便举兵叛乱,最终都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江陵。
此战从开始到结束,只经历了四个多月,可见李氏丧失蜀地民心至此。
而纠集根本,要从李雄说起。
自从李雄继承父兄之志,建立成汉以来,南征北伐,在位三十多年,向北拿下梁州、向南夺取宁州,将晋朝旧势力尽数驱逐,完全占据了西南一隅。
然在选定诸君的问题上却一直悬而未决。
最终李雄认定自己十多个儿子都不成气候,不如兄长李荡之子李班。
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从何点、李剑以下,李班皆以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们。
又接纳名士王嘏和陇西人董融、天水人文夔等作为宾客朋友,故而广得贤名。
虽然群臣中很多都想立李雄亲生的,但李雄说:
“当初起兵,好比常人举手保护脑袋一样,本来不希求帝王的基业。
适逢天下丧乱,晋氏皇室流离,群情举兵起义,志在拯救涂炭的生灵,而各位于是推举我,处在王公的地位之上。
这一份基业的建立,功劳本来是先帝的。
我兄长是嫡亲血统,大祚应归他继承,恢弘懿美明智聪睿,就像是上天赋予了他这一使命,大事垂成,死于战场。
李班姿质性情仁厚孝顺,好学素有所成,必定会成为大器。”
遂立李班为太子,作为国之储君。
没多久,李雄头生毒疮,陡然而逝,享年六十一岁。
李班凭借太子身份即位。
任命李雄的弟弟,自己的堂叔建宁王李寿为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又在宫中依礼服丧,准备效法汉夏,服丧一年,宣扬德行,并将政事都委托给李寿和司徒何点、尚书令王瑰等人。
然而李班的继位,使得李雄的几个儿子不满,其中李雄的长子,受命镇守江阳的李越最是不满,认为李班夺了本该自己的帝位。
便于同年九月,回到成都奔父丧,并与三弟安东将军李期,密谋除掉李班,恢复世系,不教祖宗社稷移宗。
对于李越等人的密谋,不是没有人听到风声。
李班的兄弟李玝便有一些见识,认为李越这时候回来,一定心中有所谋划,便劝说李班遣送李越回江阳,任命李期为梁州刺史,外镇地方。
然而李班却认为李雄还未下葬,赶走他的血亲不合道德,不忍心让他们走。
于是推诚待人而心地仁厚,一如既往,没有一点嫌隙。
这时太史令韩豹,借由天象委婉的劝说李班:
“今有两道白气出现在天空中,这是宫中有秘密阴谋的杀气的原因,依臣之见,陛下要对亲戚加以戒备为佳。”
但李班没有明白。
十月,李班照常例,夜晚前去李雄殡宫哭灵,李越伙同李期埋伏在此,趁着李班哭灵,杀了他。
虽然李班已死,但李班德惠朝臣百姓,对于手刃李班的李越十分厌恶,最终,经过群臣推议,将立李期为帝。
李期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诛杀李班的兄弟李都、李玝以及忠于李班的何点等人。
其中只有李玝驻守的涪城距离晋国接近,弃城投降东晋,保得一命。
之后李期封李寿为汉王,梁州刺史、东羌校尉、中护军、录尚书事,掌握军政大权。
兄长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与李寿、王瑰等人一同负责朝政。
可没过多久,李期自认为图谋大事已经成功,便不重视各位旧臣,荣幸以往的浅邸之臣尚书令景骞、尚书田褒等人。
李期在位的数年十分残暴,对于宗亲非打即骂,非杀即废,特别是毒死李寿的养弟安北将军李攸,让李寿深感害怕。
受限于李寿的权利,李期十分不满,伙同李越、景骞、田褒等人密谋,准备烧毁市桥而发兵诛杀他。
谁知中常侍许涪是李寿的人,向其告密,李寿连夜逃出成都,第二天就回到了涪城,调集一万步、骑兵攻打成都。
宣称尚书令景骞、尚书田褒扰乱朝政,要清君侧。
由于李寿来得突然,加之成都城内有许多李寿旧部,当夜就进了成都驻兵到宫门前。
李期十分害怕派侍中慰劳李寿,想要劝说他退兵。
可是已经箭矢出弦的李寿如何敢停下,上奏章说李越、景骞,田褒等心怀奸诈扰乱朝政,图谋倾覆社稷,大逆不道,罪该诛杀。
受迫于李寿的兵威,李期死道友不死贫道,完全顺从了李寿的意见,于是杀死李越、景骞等人。
之后李寿又假托太后的名义下令,将李期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在别宫里。
没了天子,在成都城内劫掠的李寿部下也慢慢停止了下来,李寿这才得空处理那个位置的后续。
这时手下大致分为了两派。
一派劝李寿称王,认为蜀地弱小,应该依靠一方大势力,才能长久的存在,可以向晋朝上降表称臣,割据一方。
一派则劝李寿自立为帝,因为占筮说李寿有数年的天子命,认为如果是天子的话,当一天尚且可以满足了,何况当数年呢!
最终李寿在部下的簇拥下,登基称帝,改国号“成”为“汉”。
李寿称帝后继承了李雄宽和俭朴的作风,刚篡夺了帝位,因此遵行李雄的政策,还没有放纵自己的欲望。
几年后,听说后赵石虎威武强盛,宫殿壮美华丽,即便肆虐地滥用刑法,仅凭杀罚就能驾驭部下,控制自己统治的邦域,心生羡艳。
便一改前志,开始效法起来,于是部下的人有了小小的过失,就杀掉他们来树立威势,又大肆征调民夫,营造宫室,追求奢侈。
没多久,成都附近的百姓被驱使服役,弄得疲于奔命,哭喊叹息声到处都可以听到,想要造反的人十家就有九家。
好在北定十年时,李寿就死了,仅仅在位六年。
李寿死后,长子李势继位,延续了其父的作风,这才让桓温如此轻松地攻入蜀地,可见蜀地百姓盼望王师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