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541章 宣化县新设六镇,代国毕北定之

第541章 宣化县新设六镇,代国毕北定之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字数:3929更新:2024-10-20 05:22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在一些人看来,建护国寺、筑宣化城,就是一个浪费赋税,大兴土木的昏政。

但白枢很清楚,宣化城的设立,不单是为了承接护国寺,同时也是为了承接一部分京都淇阳的文化功能。

淇阳,身兼夏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些年来,因为人口过剩的问题,险些造成饥荒,粮食价钱一度飙升,幸得朝廷及时发现,白枢亲自调拨军粮弹压。

从大夏立国以来,淇阳周围的人口(包括驻守淇阳的军队、僧侣、商人),一度超过了五十万,这让朝廷的压力十分之大。

因为夏国不似占据天下的晋朝,有漕运之利,有天下各个富庶州郡的输送。

夏国有的,只是凭借水师之利,畅通黄河的河运,司、冀二州的不断输血,以及新开发的海运。

可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单单河北一地,无法支撑国都五十万人口的规模。

为了解决淇阳的问题,经过白枢与诸大臣数月的探究,并向下寻求良策。

终于在从一个御史的上表里,找到了方法。

经过廷议,朝廷发布了《淇阳子弟出镇北疆六镇诏书》。

向淇阳各家子弟中,征召没有继承爵位、生活压力大的各家庶子或普通淇阳籍百姓,编练成军,前往北方新设立的六镇开垦、屯守。

朝廷会对出镇的淇阳子弟,很大的优惠,其中包括开垦有功的奖赏,杀敌立功的擢升,以及升职的政策性优先。

且允许在自身稳定下来后,将淇阳亲属落籍当地,团聚。

这一举错,不仅是为了解决淇阳人口问题,也是为了彻底镇守北疆,防备幽并胡人作乱。

而效果也是十分明显,光是到今年十二月,淇阳人口,就已经减少至四十万,有望将至淇阳最优人口数,三十五万。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年来,在白枢的文治武功下,大夏国力的不断上升,加上对燕作战的胜利,夏国的武名已经深入北部诸族之心。

而代国拓跋氏与宇文部之间的作战,拓跋氏连战连败,最终丧失了对漠南漠北的控制权,只剩下代郡这个核心领地。

特别是在宇文、拓跋最后的决战,“宇文-拓跋紫蒙川大战”后,在大夏的帮助下,宇文部大胜,代国兵力损失惨重,

从紫蒙川逃出来的拓跋骑兵,只有万余骑,就连拓跋翳槐本人都险些丧命。

回到代都的拓跋翳槐,清楚凭借如今代国的实力,已经不能维持王号、称制,这早晚会为自己招惹祸端。

而且因为自己作战失败,国内已经有推翻自己,另立新主的风声传出。

为了保住性命,同时保存拓跋氏,拓跋翳槐炸称有消息传来,夏国将在年初,趁代国实力受损,北伐,提出投降的建议。

恰好,这时,夏设东夷校尉所属骑兵、北疆府骑兵,突破了之前的“夏代合约”,出现在双方缓冲区之内,给代国君臣极大的压力。

在内外压力下,许多鲜卑大人妥协了,拓跋翳槐诛杀了几个对自己心怀异心,以及不同意投降的鲜卑大人后。

于今年二月,向夏国上降表,称臣,并自愿接受夏国对自己的任何调整,姿态放得极其低。

但实际情况是,白枢如今全部精力都在国内的政治建设上,根本无暇北顾,夏军出现在缓冲区,只是东夷校尉、北疆总管的命令。

至少在国内一心修文的政策下,并没有兵发代国的意向。

可对于意外之喜,白枢从来不会拒绝,也并不介意对外展示自己的仁慈,以达到削弱敌人抵抗意志的目的。

最终册封拓跋翳槐为代国公,鲜卑右贤王,代郡太守,赐淇阳国公府一座。

(夏国为了管束桀骜不驯的鲜卑人,设有大单于、左贤王、右贤王三个职位,分别由宇文逸豆归、慕容轩、拓跋翳槐担任,这也是白枢玩的制衡手段。)

至此代郡和平收复,至于之后如何和平从拓跋氏手中,将代郡过渡到朝廷手中,白枢相信,鲜卑人还是玩不过汉人的。

代郡收复以后,夏国北部就只有燕国这一处建制国家,在漠南称霸的宇文部,以及散落在广大漠南漠北之间的游牧部落。

其中宇文部是明确向大夏称臣了的,而那些散部,加起来人口也有数十万之举,不过散落在各地,统合起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若全部交给了宇文部,说不定又会养出一个拓跋部来。

于是为了防备北部的游牧散部,以及一些心怀异心的部落,白枢下令,在幽并二州北部边界地区,秦汉长城以外的广袤草原地区。

选择水草丰沛,适合建城,靠近夏境的狭长地区,设立六个镇:

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以六镇镇压北境,以及漠南漠北的散部胡人,归属北疆府,听从北疆府总管、东武王白林的调遣。

(田禋因为年事已高,于北定五年去世,缺位由东武王、幽州镇守白林出任,幽州镇守的位置,由广宁王白铁出任。

白铁为白枢三子,白锴兄弟,在族评中素有勇武之名。)

而六镇的最终设立,同时也配合了《淇阳子弟出镇北疆六镇诏书》的实施。

自此,夏国通过六镇、北疆府、东夷校尉、鲜卑三王彻底掌控了辽阔的北部边疆。

北境从此少有战事传来。

北定十年

在白枢长达数年的持续平稳治理下,以及多个有效措施的实施,夏国政治清明,百姓安乐,政治文化达到了鼎盛,世人称之为“北定之治”。

在大夏皇室所推行的孝道、修建了护国寺、设立在各州郡县官学等,各种手段的治理下,夏国的各个方面都恢复到了晋朝灭亡以前。

(司马睿之前,称之为晋朝,司马睿之后,称之为晋国)

(其中孝道可以表现在,大夏的每位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先帝守孝一年,不管有什么重要的事,绝不能离开皇陵。

不过还是能够简单的遥控朝政,这是效法汉治,不仅是为了给天下做表率,宣传孝道,更是为百姓提供难得的一年休息期。)

而河北之地的文化、风气,因为东汉末年以来,所遭受到的伤害,正在逐渐恢复。

同时,夏国国内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由于白氏历代收藏了许多典籍,其中不乏农家大师、墨家大师的毕生所学。

除了推广农家先贤氾胜之的《氾胜之书》,运用其中的诸多有利增加亩产的方法外,还任命了大批农家弟子,担任农官,前往地方劝课农桑。

而其中又出现了一大批推陈出新的农家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农家新秀贾思勰。

贾思勰,祖籍青州,祖上世代务农,耕读传家,一家人避祸乱兵灾,渡河来到平原郡,辗转之下,最终颠沛流离来到了淇阳,安定下来。

其父因为有才学贤名,被征召,得以担任淇阳郡的一县县丞,而贾思勰就进入了淇阳东香里学堂学习。

因为成绩优异,最终推荐进入白学,又入白书,拜农家大师门下,学得墙稼之术。

后来外出担任县丞,又进入尚书省田曹任职农官,最高七品,受到国内“乱世则出,盛世则隐”的风气,自己又劳累于官场心计,便辞职归隐,在家专心修书。

很快,贾思勰借用兵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学说,提出了不仅军事,在农事中也要讲究天地人三者,只有“顺天时,量地利,尽人和”,才能既节省人力,粮食收获又多。

凭借此理论,以及多年亲入地亩田间的研究,贾思勰以四十多岁的年纪,直接超过了其他人一辈子的成就,被白书聘请为农学夫子,开始带弟子。

民间常称其为贾师,白枢听闻后,派太子白锴亲自来白书相请,征召其为劝农使者,带领一众农官,指导各地的农事生产。

加上得益于在铁原郡发现的大量露天铁矿石,以及大夏匠作院铸铁技术的提升,大夏百姓的农具得到了很好的改进。

多方作用下,大夏的粮食产量飞速猛增,单是司州、冀州之下,一郡的赋税,就可以达到赵国贫瘠州一州的赋税,与土地肥沃的晋国,也不相上下。

再有夏国继承白国的“农商并重,官商主导”的政策,在大夏商行的带领下,夏国商人四处出击。

整个天下,北到荒漠草原,东到朝鲜甚至倭国,南到赵国、晋国、南海群岛,西到凉国、西域诸国、康居等国,都有夏国商人的身影。

其中脱胎于白国积累了数百年的技术,成熟的太白酒、白纸、玉笔、砚墨、桑丝、磁州瓷器等高端制品,远销海外。

医师府的下沉,以及《疫书》《金针十二治》《伤寒杂病论》等绝世医书的接连显世,各地医者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又有夏国数年的承平,战事几乎都被抵挡在国门之外,使得百姓的存活率不断提高。

经过有司统计,大夏的人口,由开国时期的四十万户,两百余万人,提升到如今的五十万户,三百多万人。

其中虽然有自然增长的,但大多是从其他地区,如赵国、燕国避祸而入,或之前在山中避祸,听闻天下太平,回归田园的。

此外,大夏境内,出现了一种十分有韵律的文体形式,其相比于传统的数百上千字的赋,极其短小,只有数十字,单一小张纸,就可容纳。

由于体裁类似诗经,故世人称之为诗,也称为长诗,但相比于赋,此时的诗还不是那样有市场,至少在官面上,没有赋那样高贵。

大多为文学功底不那样深厚,身份没那么高贵的人所追捧。

其中一个诗书双绝的人,以一己之力,将长诗这个文体,带给了世人,特别是淇阳百姓所熟知。

他就是东武王、北疆府总管白林。

年过半百的白林,通过北疆总管任上的经历,以及以往的军旅生涯,看到了太多的战争,一连几篇《临渝行》《破虏行》《塞北行》《六镇子弟踏歌行》。

道尽了塞北的风光,以及军旅的豪气,加上白林受教于族学严苛的书法教育。

每篇虽然只是短短的数十个字,但偏偏能够带动淇阳子弟的热血,出现了很多因为受到白林长诗的感染,而报名屯驻六镇的。

极大地带动了朝廷移民六镇的政策,使得六镇人口达到了数万人,白枢甚至多次在朝会上称赞白林,说他是大夏的儒帅,是白氏诸子中的表率,于国有大功,并加食千户。

除了白林的长诗,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护国寺》《临渊行》《北定盛世图》《淇阳赋》等旷世绝作。

出现了以白林为首的【北定七子】:

白林(大夏宗室,东武王,诗书双绝);

白铭(白林之子,东武王世子,极善诗书,作有《临渊行》);

张道之(护国寺道士,善辩论、道经,思想大家);

闾丘成(白宗夫子,修武闾丘氏,善画,治《白传》的儒学大家,作有《北定盛世图》);

刘宰(涿县刘氏子弟,白书夫子,善音律);

崔潜(清河崔氏子弟,司徒、清河公崔悦之子,善书法);

王青(太原王氏子弟,乐府收录士、秘书侍郎,《护国寺》《淇阳赋》都是他的著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