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科幻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523章 叛乱起众叛亲离,英年逝白宗成

第523章 叛乱起众叛亲离,英年逝白宗成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字数:3217更新:2024-10-20 05:22

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六月

晋廷的实质控制者王敦患病,多日卧榻不起,待到病情稍愈时,为了稳固自己在晋廷的势力,决议消除朝中的一大势力,义兴周氏。

义兴周氏在朝中的势力十分强盛,特别是常年把持着会稽内史一职,势力很大。

六月二十一日

在幕府谋臣钱凤的建议下,王敦终于下决心要铲除周氏,为后嗣子孙消除祸患。

他先是指使庐江太守李恒,诬称周氏勾结妖道李弘图谋不轨。

又将他幕府中的谘议参军周筵捕杀,并派心腹沈充带兵前往义兴尽杀周氏子弟。

做完这一切后,王敦派兵突袭会稽,攻杀了会稽内史周札,扫清了将来的祸患。

随着病情不断反复,王敦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行为举止愈加疯狂,凡是有反对自己的苗头,一概掐灭。

先后杀害了天子司马绍的心腹冉曾、公乘雄等人,又以“三番休二”的方式减少宿卫的当值兵力,保证司马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十月五日

王敦病势愈来愈重,因为自己没有子嗣,遂矫诏拜养子(兄王含之子)王应为武卫将军,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在病榻上,王敦认为王应年少难当大事,于是和钱凤、沈充等谋臣商议出了身后的三套方案:

上策为放弃兵权,复归朝廷;中策为退回武昌,拥兵自守;下策为举兵东下,颠覆朝廷。

最终经过讨论,钱凤等人认为下策才是最好的方案,遂与沈充决定,在王敦死后发动叛乱,彻底颠覆晋廷,拥立王应为帝。

殊不知,他们的交谈被一个有心人所知。

他就是王敦的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王允之假装酒醉沉睡,骗过了王敦,之后又以回京探父为由回到建康,通过王舒、王导将王敦等人的图谋报告给了司马绍。

由于王敦的所作所为与琅琊王氏大相庭径,所以大多王氏子弟对王敦都并不热衷,甚至将其视为王氏的大敌。,

司马绍闻之心中忐忑不安,昼夜难眠,当夜就传诏王导、王舒、郗鉴、温峤等对王敦行事多有不满的重臣。

派心腹将他们从皇宫中侍宦所走的宫门,悄悄引入密室,一起商讨反制措施。

最终司马绍决定讨伐王敦。

他准备亲自驻屯于台城宣阳门外的中堂;

以王导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

以郗鉴为卫将军,统领从驾诸军;

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负责守卫石头城;

以光禄勋应詹为护军将军,负责守卫建康城南的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浮桥);

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约、兖州刘遐、临淮苏峻、广陵陶瞻等边军镇将率部入卫建康。

于此同时,司马绍一面命侍中陈晷、散骑常侍虞騑去探问王敦病况,一面却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大军的营垒预作讨伐的准备,还不断派遣大臣去询问王敦的起居。

太宁二年

六月

王敦以左司马温峤为丹阳尹,意图借此监视朝廷动静,却不知温峤早已归附司马绍。

司马绍认为时机已到。

六月十三日

司马绍下达《征讨国贼王敦及其诸党羽诏》,将王敦及其党羽钱凤、沈充、王含、王应等人视为“大逆”并重金悬赏这些人的首级,许下了爵位、田亩的重赏。

同时,为了消除将士对王敦的畏惧之心,对外宣称王敦已死,只是以钱凤等人为讨伐对象。

传言,钱凤等人秘不发丧,打着王敦的旗号,叛乱。

为了让将士们更加相信,王导率宗族子弟为王敦发丧。

晋军将士对王敦的“死讯”信以为真,顿时士气大振。

得知司马绍下诏讨伐自己,王敦大怒,一再想亲自出面,但奈何病情沉疴,无法领兵,只得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再次举兵。

以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五万大军向建康进发,并暗示钱凤等在破城后杀死司马绍。

另一党羽沈充,也再次于吴兴起兵,直逼建康。

七月

王含、钱凤等军水陆并进,很快便攻至建康,屯于秦淮河南岸。

温峤因宿卫兵力薄弱而所征边军尚未抵达。决定移驻北岸,并下令烧毁朱雀桥,与叛军隔河对峙。

期间,王导多次以琅琊王氏族长的身份,试图劝降王含。

但王含为了自己儿子王应的地位,并未答应。

七月二十三日

司马绍出屯南皇堂,命将军段秀和中军司马曹浑等率数千甲卒,乘夜渡河袭击叛军。

王含军始料未及,在越城被段秀、曹浑击溃,还被其斩杀了前锋大将,士气大跌。

王敦闻败震怒,欲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最终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八月一日

王敦在重病之中愤恨交加,当日便死在姑孰军府,终年五十九岁。

在临终前,留下遗命,让王应先即位称帝再为自己操办丧事。

可王应却充耳不闻,只是秘不发丧,然后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尸身,外涂白蜡后埋于军府厅堂之中,终日只与亲信饮酒作乐,等着自己父亲王含为自己打下皇位。

因为没有名号、大义的支持,王含军士气始终不高,好在自己这边士卒众,能够维持战线。

八月三日

沈充军抵达秦淮河南岸,与王含军汇合。

与此同时,刘遐、苏峻等部边军也在昼夜兼程下,赶到建康,与宿卫军汇合。

沈充、钱凤等认为边军远来疲惫,应该趁其立足未稳,强击其阵。

遂领兵渡过秦淮河,想趁虚击溃边军。

时间拉过,仿佛一切与他们所想一致,一度攻至宣阳门外。

但司马绍对这群常年在边境的边军许下重诺,这群没见过肥肉的边卒终于发挥出了他们应有的实力,将王含、沈充等叛军打得节节败退。

更加不妙的是,不知为何,王敦死讯在军中散播开来,叛军顿时军心涣散,组织不起阵型。

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势已去,遂连夜烧营溃逃。

司马绍遥见叛军大营火光四起,知道敌军正在溃散,遂命温峤、刘遐等追击。

最终王含、王应父子逃奔荆州,却被王舒溺杀于长江;钱凤、沈充也相继被杀,首级传送京师。

八月十八日

王敦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

司马绍的一大心病消除,心神陡然放松,却突然患病不起。

太宁三年

二月

深感自己躯体不健,司马绍下诏立长子,年仅四岁的司马衍为皇太子。

确定国储,保证国家未来。

八月

司马绍神志愈加不清,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等重臣。

让他们一起接受遗诏,在自己殡天之后,辅助皇太子司马衍治理国家。

八月二十五日

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上谥号“明”,是为晋明皇帝,庙号“肃祖”,葬于武平陵。

第二日,太子司马衍灵前继位,在司马羕、王导等群臣的簇拥下,登基称帝,定明年年年号“咸和”。

由于天子年幼,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共同参辅朝政。

由于晋廷特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族与世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基本上维持了晋朝政权的平稳。

在晋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际,北方的诸群雄也没有停歇。

白国通过各种手段,成功以平稳的手段,更换了冀州的各郡太守,实现了冀州的彻底归附。

为了更好的防备北方段匹磾、崔琨两大刺史势力,防备乐陵郡后赵的兵峰,维持冀州初步平定的局面,白王焰开始重用宗室镇压地方。

但为了不让白国步晋廷的后尘,造成宗室为了权利争斗,同室操戈。

白焰制定了《白国宗室继承法》《白氏子出镇地方细要》,开办了专门用于教育白氏子的“白国宗室学院”,简称“白宗”。

宗院所教授的知识与白学、白院不同,侧重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训祖训等皇室教育,志在培养出有利于天下的宗室、皇族,

同时,在白国苏氏、原氏、全氏、白氏、张氏、崔氏等六十三家白国世族的联名上书下,白焰同意收纳世族子弟入学宗院,但必须有爵位在身。

太宁二年,白焰下达了《宗院准入限制》:

暂定白国公爵者(包括国公、郡公、县公),每三年可推荐三人入学;

侯爵者(县侯、乡侯、亭侯),每三年可推荐二人;

名誉侯爵者(关内侯、关外侯),每三年可推荐一人。

从此,白国形成了白学(白国学院)、白院(白国书院)、白宗(白国宗室学院),三大学府的学术体系。

其中白学为普通学院,任何人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入学的学院,人数最多,每年招生一千人,三年内通过结业考试、朝廷入职考试,即可选择加入朝廷。

白院为精英学院,大多从白学中遴选优秀弟子入书院深造,实行师生制,即一名学生,一位老师,大多可以通过老师的推荐,通过朝廷的征召,进入朝廷。

白宗则是贵族学院,只有持白国勋爵推荐信入学,或白王亲自准入,才能进入其中,接受贵族教育,只有拿到学院的毕业证书,才能顺利继承爵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