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宝书网】 lzbao.net,更新快,无弹窗!
章和二年
二月三十日
刘炟突然病逝于章德前殿,时年三十三岁,群臣上谥号“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
鉴于刘炟生前安定百姓、宽刑减负、宣扬文教,解决了跨连三州的大饥荒,大瘟疫。又在军事上,重开西域,北却匈奴,南定诸蛮。
故而群臣和诸王决定,上庙号“肃宗”,是为大汉肃宗孝章皇帝。
人们将孝章皇帝与先皇孝明皇帝的功绩,仿效前汉“高祖开辟”、“帝后之治”、“文景之治”、“孝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兴”,称之为“明章之治”。
同一天,皇太子刘肇拜揭高庙,继位为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刘肇今年仅有九岁,暂时不具备执政的能力,因此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三月十八日
孝章皇帝刘炟被安葬于敬陵,其生前留有遗言,让群臣效仿明帝,将自己薄葬。
窦太后是前汉孝文帝窦皇后的后人,也是北伐匈奴窦固的堂妹,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家庭,她是一个十分有心计和野心的女子,她一直想要效仿前汉仁后,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大权在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更值得相信的呢?
但是他显然忘记了,或者因为醉心于权谋,少看了史书,当初仁后可是没有肆意的重用自己的亲属,这才让世人所称赞的,但是这也是仁后遗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月二十日
窦太后将自己的兄长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知道,要想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权威,最快捷的就是战功,因此他将目标对准了北边的匈奴。
但是窦太后专权擅职的初态已经显露了,许多大臣唯恐前汉外戚擅权的情景再现,因此对于窦太后有着极其高的警惕之心。
于是在窦太后在小朝会上提出大汉兵甲已足,粮辎满仓,是时候完成明帝未尽之事业,即彻底的将匈奴覆灭。
小朝会是相对于大朝会而言,在大汉,只有遇到大事才会举办大朝会,比如国家的祭典,皇帝的登基,皇后太子的册封,诸侯王的进贡等等,更多的是一个礼仪功能。
而除了大朝会,其余的有皇帝参与的都称之为,小朝会。因此整个大汉的决策,几乎都是在小朝会上决定的,而是否有进入小朝会议事的资格,就看有没有被皇帝加录尚书事。
对于北伐匈奴,群臣本不会如此反应如此之大,只是因为北伐的主将姓窦,是窦宪。
因此朝会上的众臣此时的警惕性已经拉满了,接连的出列反对,包括几个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但是窦太后心意已决,强行通过了这项决议。
司空录尚书事的鲁恭,直接当场指责窦太后是“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下了小朝会,众臣齐聚一处酒楼,此处酒楼背景极其深厚,传闻东家姓白,从白国而来。
酒楼名曰“聚贤阁”,里面除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醇香的太白酒,还有挂着的满堂的各个大儒所书的名赋。都是用的草纸,然后用特殊手段裱装起来的,可以保存很久。
因为毛笔被白国研发出来,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世书法造诣最高的,当属白王白绪,而去世的孝章帝传闻书法造诣也不低。
人言北笔南墨,说的是毛笔以白国为最好,砚墨以楚地为最佳。
由于聚贤阁极具书墨气息,所以雒阳的读书人将其奉为,雒阳名楼第一。
聚贤阁高五层,是雒阳除了皇宫和其他不超过规制的楼阁中最高的。
第五层,之前下了朝会的诸位大臣,穿着便装,齐聚一阁,互相品茗。若是让久在朝堂任职的官吏来认人,就会发现,在这里的都是当朝最有权势的一群人,甚至可以开一个小朝会了。
众人都是沉浸官场多年的老人,座次自然是深谙其道。
太尉录尚书事的白衍坐主位,代表这是他做东,也是在场身世、官职最高的人。他也是白致的祖父,白广的父亲,玉真白府的主人。
由于光武帝对于朝廷官职的职能有所变动,所以在前汉一直是作为军事官员的太尉,成为了政务官员,领着太常府、光禄府、卫尉府三卿,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不过实权都在尚书台里。
司徒录尚书事的袁安坐在右下,在场地位身份次于白衍。出身汝南袁氏,与渤海袁氏同出白国元氏,一向以白氏为主。
司空录尚书事的鲁恭坐在左下。鲁恭是扶风平陵的小家族出身,因为得到明帝的看重,所以一直担任着尚书台的尚书令,章帝时,为了给其他人腾位置,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卿,最后成为司空。
很明显,光武帝之后,三公之位已经成了养老的清闲之位了,只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
而章帝崩逝前,因为刘肇年幼,免不了后宫干政,为了防止窦太后一家独大,重现前汉外戚专权,故而给三公都加了尚书衔,进入尚书台,有资格进入小朝会议事。
到这里,三公才有了一些实权。
除了这三位大佬外,其余的有尚书台的六曹尚书,外朝的六卿,以及一些要害部门的官长。
因为自从章帝在建初八年召集天下名儒和太学博士,在白虎观召开辩经会议后,儒家的思想已经基本趋于统一。
会议上,大家都共同认定《白传》作为《春秋》的官方解释。
而其余的诸如《易》《尚书》《诗》《礼》也都有定论。
其中《易》以孔氏所推出的据传是孔子亲注的《周易注》为官方解释。
《尚书》以儒家先贤先秦博士伏生所作注的《伏氏尚书》为官方解释。伏生是邹平人,白学出身,故而邹平伏氏可以算是白氏一派。
《诗》以《毛诗》为官方解释。代表《毛诗》的是河北邯郸的毛氏,相传以子夏为师,传承于子夏,后来被白国庇佑,以白氏为主。
《礼》以白国的《仪礼》为准,就算是当时刘炟想做什么手脚也没办法,因为天下儒家就只认白国之礼,因为白氏拿出了当初孔子学礼于白的史书证据。
白虎观会议结束后,刘炟让掌管皇家图书的兰台令史班固,将整个会议整理成册,名为《白虎通德论》。
于是大汉的所有儒生以《白虎通德论》为最高的学术解释,并将白虎观之前的儒学,命名为古文经学派;白虎观之后的儒学,命名为今文经学派。
而统一了思想后的外朝彻底的成为了一团,虽然让刘炟很是忌惮,但是行政效率着实是提高了不少。
因此刘炟也放松了对于外戚和宦官的监管,期望今后的皇帝,能够用这两样东西,钳横朝臣。
目光转回聚贤阁。
“白公,如今太后干政,任人唯亲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你为什么不出言制止她的行为呢?她让窦宪领兵出征,很明显是想要指染军权,军权,对于外戚可是大忌啊。”
鲁恭对之前在朝会上白衍没有出言帮助他感到不满。
袁安此时立马出来劝说道:“仲康兄,先不要激动,白公这样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先听听白公怎么说吧。”
鲁恭冷哼一声,不去理袁安,估计心里在暗骂:“马屁精,和事佬。”
白衍这才开口道:“抛开身份不谈,太后想要北伐,彻底解决匈奴,这有什么不好,难道各位不愿意看到大汉北部再无威胁,北疆再无战乱?
就算是窦宪领了兵,掌握了军权,但是各位不要忘了,最终的决定还是在皇帝手中,要不然这尚书台就算是白设置了。
只是如今陛下年幼,这才让太后能够临朝称制,则是不可避免的。等到陛下元服之后,自然可以轻松夺回权势,我实在是不知道各位在担心什么?
只要窦氏不乱来,不干涉朝政的正常运转,我们何必与他们针锋相对,这对大汉没有好处。
今天我召开这个会,是想告诉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在陛下元服后再说,陛下不元服,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堂下有很多人十分认可白衍的分析,但是鲁恭不同意: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是坐等君主被其他人欺辱,权力被侵染,那就是为臣者不忠。为人不忠,势必做事不够公正,官吏不正,如何能够处理国政,恕我不敢苟同白公之论。”
鲁恭的话也得到了一些大臣的附庸,这些人多是寒门出身和接受孔氏影响比较深,故而多以皇帝为自己的一切,认为忠君就是改变一切的万能药。
袁安还想辩解几句诸如“忠于皇帝不能代表能够做到任何事,天下不是只有皇帝”这样意思的言论。
但是被白衍阻止了,白衍知道鲁恭这些人已经被刘氏和孔氏洗了脑,成为了刘氏最忠心的附庸,而且如今的天下,这样的人还不少。
“万事万物,各有千秋,各有定论,就连五经都有历代儒家弟子自己得了理解,有无数的注,究竟什么是正确的,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时间说了才算。”
鲁恭不服,但是没有争论。要是袁安与他辩论他还可以争论两句,但是白氏是当今天下舆论和文学的执牛耳者,尽管白衍是雒阳白氏,不是白国白氏,但是呵呵,谁不知道呢?
能够姓白的,天下又有多少呢?他可不相信,白国白氏与雒阳白氏没有关系,只是看透不能说破而已。
于是这场聚会,就以这样的结果结束,不过也让朝臣内部知道了,哪些人能够帮自己,哪些人靠不住。